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形象不断提升
锡山区始终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了师德建设工作督查制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舆论监督机制。坚持“正面引导、榜样示范”和“底线约束、责任追究”双管齐下,有效引导广大教师立师德、塑形象,争做人民满意教师。先后深入开展了“扬师德、强师能、铸师魂”、“让党旗在课堂飘扬”等主题教育活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师德准则得到弘扬。坚持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师德标兵、敬业爱生好教师、区“最美教师”、市“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教师宣誓、征文、事迹巡讲、技能大赛、志愿服务、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等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造就了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近三年来,锡山区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表彰了各类师德先进典型近百人。同时,锡山区结合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强化师德考核考评,将师德作为聘用聘任、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严肃处置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等失德行为,切实发挥约束导向功能,全区师德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加强组织管理
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每年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2013年和2014年全区教师培训经费实际支出分别达881.3万元和926万元。积极搭建区本为引导、校本为主体的全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框架,形成了区级与校级齐抓共管、学年工作意见与学期具体行事历虚实互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校长个人考评挂钩联动的运行机制,构建了由“四大版块”(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学位进修)、“三个系列”(高层论坛、呼唤名师、名师工作室)、“两条主线”(青年教师达标和教育教学骨干评选)和“一个主阵地”(校本培训)组成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
近三年来, 98名校长参加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校长高级研修班的研修学习,23名园长参加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幼儿园园长高级研修班的研修学习,有150名中层干部接受换岗、交流、带教或轮训。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超过3000人次,区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人数达1160人;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含幼教)累计超9000人次,班主任全员培训累计达600多人次。高度关注非工具性学科教师和村小教师的专业成长,广泛开展区音体美教师基本功比赛和村小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全区300多名音体美教师和30名村小教师在比赛中提升了专业素养。
此外,还积极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学历进修,全区教师合格学历和高一层次学历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幼儿园教师、小学专任教师专科率分别达97.81%和95.29%,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达91.80%,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率达21.88%。
加强骨干培养
精英团队不断涌现
多年来,锡山区始终坚持选送外培和区内自培相结合,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积极打造精英教师团队。目前,全区1431人获区教学新秀(含区班主任新秀)及以上学术荣誉,其中省特级教师17人,无锡市名教师6人。中小学、幼儿园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28.1%。坚持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构筑教育人才高地。2012年1月出台《锡山区名师工作室实施意见》,成立了锡山区首批10个“名师工作室”,均由省特级教师或市名师作为“领衔人”、区能手以上教师为成员组成。运作过程中,每个人兼具学习者和资源分享者双重身份,通过“作业制”、“会课制”等形式,实现智慧互补,经验共享,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名师辐射效应显著凸现。一批省内外知名专家前来作讲座、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开阔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每学期二次的工作室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教师主动参与,开创了教研活动的生动局面,探索出了一条名师培养的快速通道。
加强教师交流
师资配备不断均衡
锡山区立足教育均衡导向,制订了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方案,规范实施教师流动工作。2012年,296名专任教师(含97名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分别占专任教师和骨干教师总数的15.0%和16.6%;2013年,301名专任教师(含92名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分别占专任教师和骨干教师总数的15.98%和15.7%;2014年,419名专任教师(含131名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分别占专任教师和骨干教师总数的16.86%和15.5%,促进了校际间师资均衡,优化了学校学科教学,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有力践行了教育公平、推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此外,2011年起,锡山区组织3所实验小学与2所民工子弟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所实验小学确定一名教导主任蹲点指导,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轮岗交流,促进了校际间师资均衡,优化了学校学科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对践行教育公平、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