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一教师建全市首个“鸟巢图书馆”
“拿走一本书,带来一本书”的提倡引发“正效应”
“筑巢人”师素方
  近日,一只外形酷似鸟笼的木质“鸟巢图书馆”,出现在我区二泉中路天一中学门前的公交站台旁。24小时免费开放无人值守,让借书人自取自还,连日来,这个街角图书馆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全国各大媒体也都争相报道。

  在泛滥的电子时代,充满温情的街角图书馆,让阅读回归为一种更人性化、更舒适的方式,这或许是它备受追捧的原因。昨天下午记者看到,开放一个多礼拜以来,原本22本的书籍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53 本。以诚待人,收获更多“信任”,这样的互动让人觉得温暖。

  新鲜创意:借鉴国外先例 

  一个小小的尖顶,一扇不加锁可以随意开关的小门,外形像一个小巧的木质“鸟笼”,每个人都可以从里面拿到书。“鸟巢图书馆”的外面钉着一块铁皮标签,上面写着“无锡1号鸟巢图书馆”,下面的括号里注明“24小时免费”,“若要取走一本书,请留下一本书”,并配了对应的英文注解。这就是最近很火的“鸟巢图书馆”。而这个创意来自天一中学一位女化学老师师素方,当然,“筑巢人”也是她。

  阅读是师素方平常生活中的一个爱好,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想去“推销”阅读这个理念。这个创意,缘于她去年9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叫《街角的鸟巢图书馆》。讲述了美国的一位母亲为了供社区穷孩子读书,做了一个图书馆。母亲去世后,她的孩子为了纪念妈妈,就用木头仿照原先的校园图书馆做了一个小小的模型,里面放了母亲生前最喜欢的十几本书,然后放在了临街的一角。

  “就想着也来做一个,作为唤醒阅读和公民诚信意识的小尝试。”师素方说,她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阅读,平常自己的包里都会放着书籍,便于自己阅读。她觉得现在的“低头族”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国外的街角图书馆让她印象深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从一个小公交站台做起,推动全民阅读。 

  “筑巢”经历:多方关注支持

  师素方告诉记者,美国的网站上有卖这种鸟巢图书馆,要129美元。后来有人告诉她,可以到淘宝上去试一试,淘宝上没有卖现货的,她就找人定做,刚开始那个老板不愿意做,当他听说这是一项公益事业时,还是答应给她做了,并且只要450元包邮。这是师素方遇到的第一个“支持者”。

  在准备的过程中,师素方在微信圈进行了“直播”,大多数朋友、学生、学生的家长都表示支持,还有人申请加入。但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人担心那些书被偷或是被收垃圾的随手牵羊。师素方认为,做事总是要冒险的,这也算风险之一。她说,最怕的是没人去拿那些书。因为有人取书,至少说明他是要读书的,这就足够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月13日,“鸟巢图书馆”开张了。但是师素方还是有点担心,因为不知道这个公益图书馆是不是属于“乱搭乱建”。为了这个事业,她事先去了我区相关部门咨询,虽还没有拿到相关的“批文”,但有关部门热心支持还是让她定心不少。她说,区城管局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她,但是由于是“新生事物”,这个还要研究后才能给她答复;随后她又联系了锡山区行政审批中心,对方同样对她的这项公益事业表示了极大的热心;文体部门还专门为这个事情是否需要办理审批手续向上级部门做了请示。这份“请示”提到:“师老师‘取走一本书,留下一本书’的理念保证了书的来源,此类图书馆在国外已经有成功先例,类属公益性质。让阅读回归,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可以营造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诚信取阅:十天来书不减反增

  “鸟巢图书馆”在给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考验的也是每一个人的诚信。

  昨天下午,记者在“鸟巢“前看到,前来看书还书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到半小时,就有五六波人。“鸟巢”里面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共有50多本书。一位家住北塘区的老伯特意带了两本书赶来,“在电视上看到了,觉得很有意义,就过来看看。”一位家住附近的中学生骑着自行车前来,从包里取出三本书放进去,翻阅了会取走了两本书,“这是我已经第二次来了,市里的大图书馆离我家比较远,而这个迷你小图书馆,已经能够满足我平常的阅读需要。”

  “不担心书籍流失,担心的是没人来看书。”师素方也一直留意着自己的“鸟巢”图书取阅情况,经常会来整理一下。师素方说,现在自己对这项公益活动充满信心,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支持。还有市民联系她,希望她能帮忙订做鸟巢图书馆,放到自己小区。天一中学一位从事木工工作的学生家长也表示愿意为师老师订做“鸟巢”。提出捐书意愿的人也很多,大家都希望让书流动起来,常换常新,永远不会少,把这份公益活动长久做下去。

  师素方所在的天一中学沈茂德校长表示,自己也准备放几本书到“鸟巢”给大家阅读。受此事启发,该校准备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搬出图书馆,放到教学楼来,方便学生阅读,以后也不再需要任何借阅手续,学生可以随便取阅。

  引发热议:为路上的微型图书馆留步

  如此可爱的微型图书馆,很快引起多方关注。在网上,许多人为此点赞:“考验诚信的图书馆!”“很好的概念,交换的是诚信!”“好想法,大家应该主动让读书的习惯持续下去。过程和结果都值得关注。”不过,这也让一些网友担心,“书会不会被拿光”,“考验小伙伴们诚信的时候到了!”

  有评论指出,尽管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国人阅读量过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鸟巢图书馆”不妨大力推广。首先,“鸟巢图书馆”因其小,可以深入到各个地方。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取书阅读,闲暇时间就可以充分用来读书。其次,“鸟巢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的图书资源。再次,“鸟巢图书馆”让买不起书的人有书可读。无论是谁,“鸟巢图书馆”都可以滋润他们的心灵。最后,“鸟巢图书馆”可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当我们的书边多了“鸟巢图书馆”时,我们自然就会下意识地伸出手去,取出一本书来随便翻翻,也许这一翻,就让我们进入一个迷人的世界。在这种浓厚的氛围里,原本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们,也会慢慢爱上阅读。

  许多人纷纷响应呼吁:在电子产品蓬勃发展的今天,街头图书馆的逆袭是一种新的背叛,推倒的是毫无营养的快餐化文化,拒绝的是碌碌无为的生活,重建的是荒芜已久的精神领地。如果某天你走在路上,撞见了这个有着大大脑袋的“黄色小怪物”,请为你自己留步。 

  延伸阅读:

  鸟巢图书馆:街角盛开的文艺之花

  在美国和西欧,鸟巢图书馆就像天使遗落在街角的礼物,卡通、秀珍、可爱、玲珑,一切美好的字眼加诸在它们上似乎都不为过。这些图书馆真的就像鸟巢一样,主体部分都是木头材质,带着原生态的气息,散落在草丛里或者树林边或者街道拐弯处。

  街角鸟巢图书馆的诞生是一个很有爱的故事,家住威斯康星州的托德·伯的母亲生前曾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一家校园图书馆,供街区的孩子和穷人们借阅。母亲去世后,托德为了纪念母亲,就仿照原先的那家校园图书馆做了一个小小的模型,这个模型用木头做成,小巧玲珑,托德用油漆漆过之后,在里面放入母亲生前最喜欢的十几本书,然后把这个袖珍小书柜放在了家门口临马路的一侧。

  从此,几乎每个开车经过他家的人都会停下来看看他的这个袖珍小书柜。里克·布鲁克斯就是因此和托德认识的。布鲁克斯特别崇拜捐建了两千多家图书馆的卡耐基,他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无奈经济上不允许。托德的袖珍小书柜开起了他新的思路——如果在一个个的小书柜里放满书供人们随手借阅,那不就变成一个个图书馆了吗?

  于是,两个人开始正式筹办街角图书馆。2009年夏天,威斯康星州第一个街角图书馆就诞生了,托德和布鲁克斯给他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鸟巢图书馆。一方面是造型像鸟巢,二是取鸟巢温暖、孕育之意,希望这个小小的图书馆能够促进街区人们的阅读兴趣,孕育出文艺之花。一个月之后,威斯康星州的几个社区街角旁都出现了这样的图书馆。并发展成了一份全美国的事业。

  到2012年年底,美国的几十个街区及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印度等一些国家都建设了风格独特的鸟巢图书馆。2011年,中国留学生张伟将这种鸟巢书屋引入成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拿走一本书,带来一本书”的提倡引发“正效应”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
   第04版:关注
天一教师建全市首个“鸟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