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一刻,捍卫国家记忆
许巷惨案发生地
门楼下事件纪念碑
位于锡山区厚桥街道太芙村的南前头惨案纪念碑
12月13日,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当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举行。
  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以法定纪念日的形式,从国家层次来悼念遇难的同胞,不仅使我们的亲情敬意超越了血缘地缘之限,具有更为恢弘的家国之念,而且更能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

  “1213”,对于南京,对于中国,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个记载屈辱的符号。建造于南京江东门集体屠杀及“万人坑”遗址之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3日布置得格外庄严肃穆。

  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为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拉响的防空警报声回荡在南京上空。这一刻的南京,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路上行人停下脚步,默哀。这一刻的公祭现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公祭仪式并向死难同胞默哀,一万名各界代表手持菊花、佩戴着白花、紫金草徽章静静肃立。这一天的中华大地,以国之名悼念平民死难者,凝聚民族信念和力量,举国上下、深切悼念死于日寇屠刀下的遇难同胞。

  在北京,位于丰台区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当日未开馆前预约参观人数已逾万人。为方便群众祭奠,抗战馆提前半小时开馆,在大厅入口处布置了3个献花台,并为参观者免费提供祭奠用的鲜花。抗战馆的官方网页还启用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

  在重庆,从大轰炸惨案遗址到普通社区,再到中小学校,数千名市民、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国家公祭日活动。全善中学七年级五班的55名同学举办了主题班会,朗诵了自创的《我们不会忘记》;渝中区大坪街道七牌坊社区,60多名社区居民在空地上点起了白蜡烛,360只白色蜡烛组成了“12·13”的字样,为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普通民众和献出生命的烈士们默哀致敬。

  在上海,金山区金山卫历史文化公园举行的国家公祭活动上,社会各界约400名代表向遇难同胞纪念雕塑敬献花篮,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淞沪战役“十月初三惨案”遇难同胞志哀。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吸取历史教训;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勿忘历史

  日军在锡山制造的三大惨案

  许巷惨案

  现属无锡云林街道的许巷村,70年前是一个四面环水的自然村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年10月6日(农历为九月初三)日寇飞机第一次轰炸无锡后,无锡城内秉着“大难避乡”的宗旨,纷纷离开县城到乡下避难。当时的东亭许巷已属于离城较远的乡村,又四面环水,部分城里人便投亲靠友,把许巷作为避难场所,来此避难的达150人左右。 

  而许巷是锡沪公路无锡入口要道。1937年11月24日,无锡沦陷前一天,向南京进军的侵华日军16师团推进到许巷,在村外河边遭遇一支中国军队的抵抗。在战斗中,有两个日本兵被打死。后来,日军占领了许巷,便把村中200多名无辜村民以及来此避难的无锡市民赶到打谷场上,对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了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死难者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不满周岁的婴儿,共有223人惨遭杀害,其中包括到许巷避难的129人,这也是日本侵略者在无锡犯下的第一笔血债,即“许巷惨案”。 

  1991年6月,为了纪念遇难同胞,东亭镇党委、镇政府在许巷打谷场原处立碑以示纪念,1995年8月在发生地纪念碑旁立遇难同胞纪念碑。2007年为纪念惨案发生70周年,东亭镇镇政府一次性拨款42万元,新修建许巷惨案纪念馆,分日本侵略中国、日军进犯无锡、日军在东亭地区大屠杀、军民奋战抗击日军这四个板块展示,并在纪念馆周边种植了松柏和常青树。11月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并被列为锡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门楼下事件

  194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八)清晨,从驻扎在常熟新桥的侵华日军二百余人分水陆两路从北面的绥界桥方向包围偷袭门楼下,上午十点钟左右,日军进村后,肆意烧杀,村民李三保、李福林、李小妹、朱爱珠、许长根先后被日军活活刺死,抛尸于村前河中。附近村庄的群众躲避在许家湾村旁深沟里,日军发现后,用刺刀威逼群众走出深沟,强逼在一处荒坟旁排成队,然后用机枪进行疯狂扫射,当即35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下午二点钟时,日军从门楼下村庄东西两头同时放火,大火持续烧了十多个小时,民房七十多间化为灰烬,病卧在床上的村民李阿相被活活烧死。这次门楼下事件中,门楼下和许家湾二个村庄共有遇难群众四十三人。

  门楼下事件是侵华日军的罪证之一,国家仇,民族恨,永远记在人民心中。荡口镇人民政府于1995年8月1日为门楼下事件立碑。无锡县人民政府专门为门楼下事件举行了揭碑仪式。当时出席揭碑仪式的有无锡县人民政府领导、荡口镇人民政府领导以及各界人民群众,无锡县人民政府县长陆荣德到现场讲话。于1996年3月被锡山市委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门楼下事件纪念碑地处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圆通村,位于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无锡荡口古镇西北三公里处,北距无锡交通主干道锡太公路四百米,碑东面五百米处有二棵千年名木银杏树,东靠万亩碧水荡漾的鹅湖,西临满坡绿树的吴文化鼻祖泰伯墓地鸿山。

  南前头惨案

  抗日战争爆发前,厚桥街道太芙村南前头是一个小村庄,只有12户人家,49个人,有房屋70多间。南前头的老百姓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依靠种田为生,一年稻麦二熟为50多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兼搞养蚕、养猪、养羊、养鸡鸭等畜禽类的副业生产。

  1937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攻占上海后,随即派遣第十六师团逆长江水路而上,在常州白茆口登陆沿锡虞公路向西进犯。11月15日,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安镇。22日下午二时,侵华日军在前往周泾巷途中对南前头村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烧毁民房六十一间,一百十五亩的稻谷化为灰烬,全村十二户村民及逃难到此的亲友共三十七人惨遭杀害,其中一名妇女被日军轮奸后,用刺刀戳死;村民冯胜金一家七口全部遇难。一时间,尸横遍地,村民的鲜血染红了河水,凄惨之景,目不忍睹。

  在日军进行残酷屠杀时,只有10岁的冯景亭一人幸存下来,当时,他的右颚被打了一枪,躺在河边的泥草堆里装死。傍晚日军离开后,他才逃过一劫,成为村民中的唯一幸存者。

  南前头惨案是侵华日军的罪证之一,牢记历史,毋忘国耻,1995年9月3日,中共安镇镇委员会、安镇镇人民政府专此立碑,以警后人。

  材料提供:档案局

  国之祭

  民之愿

  2014年12月13日上午7时,当国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降下,一份对于国家和世界未来的新期待也从此刻升起。

  这是最高规格的国家公祭。面对历史的伤痛,缅怀无辜罹难的同胞,以国家名义祭奠死难同胞,寄托着一个心愿,传递出一份心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77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典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更是中国人心底无法抹去的痛。呼唤多年终于成为现实的国家公祭,让中国人找到了抚慰伤痛的出口。从民众的心愿到国家的行动,当五星红旗半降、《和平宣言》声起、国家公祭鼎亮相……国家凝聚了个人意志、担当起民众期待。

  从南京大屠杀的30多万遇难者,到抗战八年的3500多万伤亡军民,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从中国到世界各地,亲历了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以各种方式传递着历史记忆,回击着那些妄图抹杀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他们也推动了国家公祭,因为他们更懂得和平来之不易。

  国之祭,民之愿。以国之名祭奠遇难同胞,既可告慰亡者,更鼓励生者。走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历史悲情,以人性的光辉点燃建设富强国家的热情,这是国人寄托在国家公祭之中的心愿。

  (新华社)

  补充阅读

  设立胜利日、公祭日,祭奠死难者、敦促民众不忘历史,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国际上的惯常做法。

  联合国: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2005年11月1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104个国家共同发起的决议草案,设立1月27日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进入位于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以纪念在纳粹大屠杀中罹难的600万名犹太人,让全世界人民铭记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刻。

  美国

  每年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纪念日。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11年签署命令,把这一天定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定期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在那场日军突然袭击中丧生的2300多名美军官兵。

  俄罗斯

  每年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日”。当天,首都莫斯科会举行集会和阅兵,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位于克里姆林宫一侧的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

  以色列

  每年犹太历尼桑月27日(4月末或5月初)是以色列的国家大屠杀纪念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聚集在大屠杀纪念馆悼念死难者。

  另外,在德国、波兰、新加坡等国都设有胜利日、死难者国家纪念日。

  本版编辑:亚叶  资料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
   第04版:关注
这一刻,捍卫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