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一棉
  一部百年工商名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奋斗史。

  史志载:上世纪20-30年代,无锡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在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版图上,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的地位不可或缺。一棉创办于1919年,其前身是荣德生先生所创办的申新纺织三厂。在她的身上,凝结着这座城市居民太多的情感与记忆。

  时至今日,一棉已创办95年。回眸历程,从创立、发展、波折、壮大,到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百年风云激荡,至今傲立群峰,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近代民族工业的“活化石”,也书写了百年锡商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尘往事

  1919年,荣氏兄弟集资2007万元,在无锡筹建规模最大的申新第三纺织厂,入股者大多是荣氏的亲属和茂新、福新等厂的股东。申新三厂采用的组织形式是无限公司,这在全国尚属少见。

  民国时代,申新三厂的三项重大举措,曾一度引起轰动效应。

  其一,创办规模为内地纱厂之冠。

  1922年申新三厂纺纱织布全线贯通,整个厂区横跨无锡梁溪河,东岸为生产区,建造纱厂、布厂,西岸作为办公区及生活区,建造公事房、职员宿舍及发电、轧花、修机部门,两岸以桥相通。全厂置有英、美制纱机5.1万锭,布机500台,轧花机80台。自建发电厂,购造英制电机两座,计3200千瓦(与茂新粉厂合用),耗电省,动力成本减轻。年生产能力棉纱3万余件,棉布30万匹左右。至抗战前,申新三厂已拥有纱锭7万枚,线锭4192枚,布机1478台。

  其二,1930年首创“劳工自治区”。

  早在申新三厂建厂后的第三年,荣德生亲自主持了申新三厂的管理改革,他率先革除了旧式工头管理制,聘请纺织工程师,依靠专科毕业生管理车间,制订操作规程,实行奖惩考核制度,从而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工人的工资也有所增加。1930年,由总管薛明剑具体负责,逐步实施“劳工自治区”的推行工作。兴办各项劳工教育和福利事业,举办职工医院、消费合作社、职工子弟学校、机工和女工养成所等。1933年春,又陆续举办单身女工宿舍、工人晨校、业余夜校、职工食堂、茶室、剧场、储蓄部、自治法庭、尊贤堂、英雄祠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改善了劳资关系,提高了工人的知识水平,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其三,抗战后在一片废墟上的艰难重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沦陷后,侵华日军首先把无锡最繁华的商业区,从火车站起西到三里桥,南到大市桥,完全付之一炬,全市工厂仓库或烧或毁,几乎破坏80%。12月9日,日军纵火申新三厂、广勤纱厂。申新三厂有4万枚纱锭、1000台以上布机被毁,被抢掠和焚毁棉花4.8万担,棉布6.4万匹,棉纱3400件,所存物资、账册、文件等,均被烧毁或劫走。除了纺纱工场因系钢骨水泥建筑未曾全毁外,其余纺布工场和五百六十一间厂房都被夷为平地。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即返锡接收茂新二厂和申新三厂的电机间。当年11月,申新三厂已修复纱锭3万余枚,因电力不足,只能隔日开工半班。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至1948年纱锭已增至8.1万枚,线锭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布机增至710台。

  申新三厂的快速发展,荣宗敬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几其能成功。”其概括了荣氏的经营之道。

  择高创新

  在百年一棉的身上,始终浸润着创业和创新的基因与血液。

  新中国成立后,荣毅仁先生首任企业董事长。他以创建世界一流的理念,秉承创始人“以诚待客,诚信公正”的经营方针,不断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公私合营后,国棉一厂作为无锡工业的排头兵,为我国纺织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持续作出了诸多贡献。2001年,为响应无锡“退城进园”的号召,无锡一棉从市中心正式移师锡山,开始了企业的全新创业和巨大飞跃。2003年3月,中港合资的“长江精密纺织”建成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的世界最大精纺车间,产能占到当时全球紧密纺织的十分之一。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是申新三厂创始人荣德生先生撰写对联中的后一名句。对此,一棉的管理团队不论新老交替,都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与时俱进,始终将传承与创新,作为当代人最重要的任务,并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梦圆百年的长寿企业和世界一流的纺织企业。在一棉工作三十年的现任厂长周晔珺深有感触地说,“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大的体会就是要高端定位,务实求进,传承创业先辈优秀的思想文化,学习世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创业和创新。”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确立高档产品、高端市场的战略定位,多年来无锡一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益水平的高档色织、针织、床上用品以及各类功能性化纤产品。生产的TALAK(太湖)产品,不仅是中国名牌,而且成为世界许多一线著名服装品牌的专用纱,TALAK品牌商标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55个国家注册,精梳纱线出口欧盟位居全国第一。客商赞誉说:无锡一棉是全球高支棉纱的最佳供应商。

  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做精做强的战略支点,人均劳动生产率、产品利润率、人均利税均在同行中领先。一棉的管理创新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博采众长。跟踪纺织工业包括其他行业的前沿技术,借鉴各行业成功的管理经验,汲取精华,提升和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二是求真务实。汲取传统管理中的合理部分,继承和倡导“三老四严”作风,强化“三基”管理,实施科学管理,激励全员管理,加强班组管理,夯实基础管理。

  三是颠覆传统。摒弃沿用了50多年的“运转操作法”,重组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程序,实施精细的定额管理,革新操作方法,一兼多职,改良运输工具,使巡回操作合理、简便,挡车看台从4台增加到30多台。改“五三保全工作法”为“以产品质量为中心,包机责任落实到点,状态维修落实到点”的新型设备维修管理法,使设备状态良好,纱线品质一流,维修用工节省2/3。

  两化融合

  百年纺织老厂的新生,一个重要秘诀就是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控制生产和辅助管理。由此,无锡一棉也被形象地称为“建在传感网上的纺织企业”。

  走进无锡一棉,满眼都是正在不停运转的纺织机器。与印象中纺织厂人头攒动的场景不同,这里偌大的生产车间,只能偶尔见到几名工人在不同的机器间穿梭巡视。

  “过去我们老厂只有1万纱锭和1000台老布机,工人总数超过8000人,如今我们共有60万纱锭、800台布机,但工人数量不到2000人。”周晔珺表示,一棉万锭用工已降至25人,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用工量相比,仅为其他企业的三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一棉率先参加了这一示范区建设,投资建成了由9万多个传感器、28套信息系统组成的传感网,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能耗情况等。

  把百年老厂建在传感网上,无锡一棉受惠颇大。据了解,一棉日产纱线80吨左右,长度约为81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04圈。如果按照传统的产品监测方式,只能由人工抽测约万分之一的产品,无法对产品质量实行有效控制,而且会对抽测样品造成破坏。采用传感技术后,不仅可以对每一个纱锭进行在线自动监测,自动纠正、消除疵点,还可以自动调整生产设备,保证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当产品质量超标时能自动报警或停止生产。传感系统一昼夜还能采集数百万条生产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网络集成处理后,将形成有效的管理信息,由此直接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棉对信息化的重视始于1990时代,当时就有一项规定:只有通过计算机中级考试的才能担任中层一把手。自从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后,公司高层更是带头学习和运用信息化技术,每个员工都需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优秀的予以奖励,从而收获颇丰。在劳动力资源紧缺和流动率大,各项成本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公司依靠大量采用传感网、ERP等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了集约型增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原料成本所占的比重也持续下降,仅每年的电费就可节约近8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得以全面提升,最高达到330支,吨纱附加值明显提高,进一步拓展了全球高端市场。

  健康长寿

  走过近百年的沧桑岁月,无锡一棉的身上,同样集聚了太多的“第一”和光环,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历史纪录:

  1975年,在中国首次采用气流纺技术,开创了我国“织布不用梭”的新纪元; 

  1979年,在全省第一个引进外资项目,在中国大陆首次采用自动络筒技术、高速精纺技术、纺织空调技术等35项世界先进技术;

  199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纱布出口权的企业;

  1995年,在全国第一个生产烧毛丝光纱,高档丝光T恤衫自此流行; 

  2000年,在全行业第一个开发生产羊绒棉纱、兔毛棉纱、蚕丝棉纱和12 0支高密防羽布等新品,形成了极具竞争优势的产品集群;

  2001年,在全国第一个采用了精密纺技术,引发了我国纺织行业精密纺纱的高潮;

  2003年3月,中港合资的“长江精密纺织”建成世界最大精纺车间……

  由于一棉在国内外行业中的独特地位,她的发展也称得上我国纺织行业的风向标,不但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洼,也承载着带动全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曾有这么一段总理感谢“真话厂长”的佳话:2008年7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一棉调研,当时的厂长李光明反映了纺织业困难的情况。温总理回到北京后,立即研究部署采取措施帮助纺织行业度过“寒冬”。2011年12月18日,在又一次座谈会上,现任厂长周晔珺对总理说:“老李要我向您表示感谢”。温家宝说,我正是在你们这里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我应该感谢老李,感谢他让我了解到真实情况。接着,他又根据周厂长和周海江等反映的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提出了国家扶持企业发展的三条政策,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当我们与周厂长谈及此事时,她说,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企业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发展难题。交谈中她谈最多的还是,要把一棉打造成一个健康长寿企业。“客户的满意是对我们的奖励,市场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的奖励。至于获得过的很多奖项,那最多只能证明我们的过去,不能说明我们的将来。”她时刻在思考,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发展空间又在里。在她看来,做健康长寿企业,显然更为迫切与重要。

  首先,需要有持续的学习力。向同行业学,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学,“某一个行业哪怕有一点能为我们所用,都要尽全力去学习。”“设备不在新旧,关键在于状态。”这是周厂长在去日本学习后的深刻体会。在她的潜意识里,日本的产品档次比我们高,可能是自动化程度高的缘故。过去一看,日本企业的装备很普通,关键是管理上的创新,是操作方式、设备维修方式的改变。此后,她相继去了马来西亚、欧洲学习,每一次启发都很大,回来后一直在不停改进。

  其次,要着眼长远,未雨绸缪。周晔珺坦言,每个企业定位不一样,要清楚地认识到所处的环境,往哪一个方向去,保有危机意识。要眼光看得远,赚长远的钞票,要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再去发展创业。“这两年纺织行业又遇到了一些新困难,如何将企业放入大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不能等不能靠,主动积极地来应对变化。”

  做健康长寿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周厂长妙语连珠:大浪淘沙,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失去竞争力,很多企业不存在了,关键要有内涵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连一般性的产品,也要有自身的特色;原有的经验和做法,可能会成为前行路上的障碍,关键是要面对现在,与时俱进,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做精主业做出特色,确保在行业中保持领先优势。

  百年一棉,一路风雨艰辛,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与汗水。接过一棉的接力棒,现有管理团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尽管今年上半年企业效益比去年同期增两成,但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形势在变化,面临着新的不确定因素,如何与时俱进,应当怎么做?这位女厂长在不停地告诉自己,要努力将这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企业传承下去,以创新焕发出青春与活力,百年长兴,健康长寿! 

  (云福 邵源 新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
   第04版:关注
百年一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