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斗山,是在一个初冬下雨的午后。
记得美国“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里,曾细致地描写了大地的四季之美:清澈的河流、静默的繁星、温润的雏菊……他还意味深长地说过:这个世界的真正“启示”在荒野。因此,当车子一路往北,内心便不由充满了期待。
作为无锡城东一座不高的山丘——斗山,其实貌不惊人。只幼时就听说:舜少年时代曾在此躬耕。当接了尧的帝位后,他“悯天地、识气象、怜众生、护万物、爱禽兽、睦邻友”,倡导“天人协和,万物共荣”,于是斗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斗山还曾发掘出三大古生态保护碑:《禁约碑》、《放生池碑》和《永禁碑》。先辈们敬畏自然,顾念风水,虫鱼草木鸟兽,他们智慧的目光无处不在。
“斗山弯弯十里长,山美水美茶果香”!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迅猛,走近斗山,总有新的惊喜。而这,又离不开新生代农民的回归奋斗,这些乡村精英像山那样思考,立足于生态整体,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正引发乡村旅游的规模效应与联动效应,推动着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富硒白茶第一人
斗山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润,植被丰富,林木覆盖率高。独特的灵秀之气孕育出了地产名茶——“太湖翠竹”。3000多亩的茶园不仅为斗山增添了新的景色,还为当地人增加了收益,“斗山”牌太湖翠竹茶以清香、味纯、色美受到中外友人的青睐。
车近白茶园,尤感一种气势风情: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四合院式的房屋40余间。茶田面积已扩展到200多亩。每块茶田的周围都是香椿围绕,花果间种。想象一年四季,香椿、红枫、棕榈、石榴、牡丹、白芍、月季、粉桃等等竞相绽放,整个园区便万紫千红、花香四溢。
作为无锡“斗山富硒白茶”引进者的朱小良,胸怀大志目光高远,他和学成归国反哺故乡的儿子朱一鸣一起努力,除了打造富硒白茶黄金芽茶太湖翠竹斗山红茶,改进制茶工艺,还在产品设计包装上不断创新,开发桑葚冰酒等茶酒新品。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让大家体验到这里的真山、真水、真品、真趣。”他的更大梦想就是建成无锡乃至江苏全省最好的“一村一品”“一村一园”的农业生态示范基地,让白茶园成为“景观式、生态式、休闲观光式”的绿色园林!
“何仙姑”的乡土情结
来到斗山深处,走进锡北镇斗星路88号的五芝源,不免意外:清风蔓瓦,白墙古素,青波荡漾,绿树葱郁,太极生辉,处处充满民俗灵气,好一个养生的福地!
五芝源农庄老总何静霞,生于斗山,长大后求学苦读,投身旅游业18年,成了无锡旅游史上的“传奇”。她读书旅行,走南闯北,日渐见多识广,却又始终眷恋着如诗如画的故乡。回望母亲的殷殷期盼,想着年少的梦想,她毅然拿出18年的全部积蓄,开始了面向斗山的创业征程。五芝源首期征地200亩,已成了华东地区一流的集研究开发、种植培育、养生休闲、观光游览、加工包装、终端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型的省新型高科技企业。五芝源的保健蔬菜、食用花卉,特别是“听佛音生长的灵芝”的深加工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备受广大消费者的追捧。而五芝源,因了何仙姑“传播仙草文化,成就幸福人生”的理念而诞生,也因了“富裕一方斗山,美丽一方斗山”而遐迩闻名。
在芳草中诗意栖居
如果单从外面粗看,座落在斗山村斗星路9号的大自然农庄,绝对是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大棚,但游人一走进这里,就像走进入了温柔的春天:三角梅,月季开得正艳,小径通幽,多肉铺满地,几张欧式的沙发,闲闲地点缀在红花绿叶间,让人忍不住就想坐下来,眯起眼睛晒晒太阳,喝口香茶。
由斗山东行,建在古镇寨门附近的柯园,占地50亩左右,更是一个集园林文化、农业生产、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园内小桥流水,林木葱茏,古色亭台,幽雅动人。人们在此,乘凉品茶,悠悠垂钓,闲闲观光,暂避尘嚣,可尽享回归自然的野趣。
近年来,在乡土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一片片耕地和山林已变成工厂楼房,许多村园正慢慢消失。散文家刘亮程有言:“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可是,又有哪一个游子的心中,不深藏着一个回归乡野的梦想?即便无法返回,也会时时遥望。
而眼前的斗山,正因特色农庄的蓬勃发展,呈现出最美的表情:茂林修竹,鸟声清脆,篱径绵延;山塘溪涧、木栈碑亭,迂回错落。环顾山下,白墙青瓦、黛绿菜地、细长河流低缓其间,蒙蒙细雨中,就连空气中似乎也杂糅着多种植物的芳香,它们真切地存在着,是这样随意地轻轻吟唱,令人心生愉悦。
曾经有央视报道,在深秋的清晨爬上山,可见斗山脚下的村庄时常出现的云雾缭绕的奇观——“斗山晨雾”。想来当竹林禅院、菜田茶园,青砖黛瓦、一草一木,被轻柔的晨雾笼罩,人们飘渺迷离,便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都市的人们,如果你在琐碎庸常的日子里愈发机械沉默,那么,不妨让自己从纷繁芜杂中抽身,去锡北斗山的乡村转转吧。在静谧的夜晚,投入山林的怀抱,享受风声绿意和谐的共振,生活原可以是这样轻松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