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1日 星期五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曲丝竹诉流转 一幕锡剧忆江南
国家大剧院演出
江苏大剧院演出
央视一隅,萌娃“比心”
羊尖实验小学肖陆霆昱(锡剧)参加央视《快乐戏园演唱会》
江苏省少先队年会表演
苦练基本功
锡剧爱好者排练
  日前,香港江苏社团总会总干事赵静等一行走访调研严家桥观看了由羊尖实验小学孩子们献演的锡剧剧目,拟将锡剧节目推荐到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上演。

  自孩子们的表演登上国家大剧院、江苏大剧院以来,作为地方剧种的锡剧再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独特婉转的曲艺,悠远绵长的曲调,在江南的青砖黛瓦中沉积过往,在都市的烟火繁华中缓步向前,吸引着离乡之人共赴桑梓,感染着深情之人品味年华。

  悠悠词曲,探源寻根

  走进羊尖,走近严家桥,一桥一路诉说着八百年的历史沧桑,一砖一瓦低吟着严家桥的岁月过往。漫步小路,轻抚青砖,仿佛可以听见婉转悠扬的“无锡滩簧”;偶遇闲农,轻哼小曲,仿佛可以听见轻快愉悦的“山歌小调”。静静守候,你仿佛可以看见她从深巷走来,时而身着轻衣,步履款款;时而敛起衣袖,轻踏碎步。她哼着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演绎着一幕一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放下手中的琐事,放下心中的郁结,闲坐亭间,品一壶翠竹,听一方流水,赏一幕锡剧。

  沉沉古韵,历久弥新

  吴韵江南,古韵羊尖。锡剧作为江、浙地区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越剧、黄梅戏、锡剧)之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题赠:“太湖一枝梅,蓓蕾土中埋;春风伏地起,红花向阳开。”经过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积淀,锡剧渐渐融入我们无锡人的生活中。作为地方戏曲,吴语的唱腔婉转柔和,不同于其他戏曲,但也正是吴语的特殊性阻碍了锡剧的流传。

  吴韵“梅花”朵朵开

  社会日新月异,时尚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融南北方之婉约豪放,合东西方之优雅洒脱,我们中华民族每一支根脉上的文化都值得传承。作为江南内秀之地的锡剧,其唱词秀丽蕴藉,雅俗共赏;其音乐柔和抒情,轻快悦耳;其舞台表演唱念做打,载歌载舞,是代表江南风雅特色且老少皆宜的剧种。从2002年起,羊尖实验小学就借助于“红领巾锡剧研究院”这一活动阵地,开启了“走近锡剧,弘扬锡剧”之路。学校还招募了一批热爱锡剧并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组建成小梅花展演团,由专任教师辅导,苦练基本功,根据不同特长学习锡剧表演。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锡剧表演水平。让锡剧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师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综合素质,成为帮助小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媒介和儿童生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能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进程,营造和谐的锡剧文化氛围。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次精彩的演出都是孩子们台下不懈的努力与付出。羊尖实验小学校长卞敏华骄傲地介绍,在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少儿戏曲联唱中,锡剧是唯一的地方戏曲。正是羊小锡剧十六年的传承与发展,经过各级严格的选拔,学校的锡剧表演视频《双推磨》才会被央视戏曲晚会的导演看中,有了此次赴京参演的机会。此次赴京表演的一共有26个孩子。孩子们在京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从上午7点多开始,每天至少12个小时排练,晚上回到酒店还要补课,因为都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为了保障孩子们在北京期间的排练和生活,学校安排了10个老师,同时招募了5名家长志愿者随队照顾。尽管如此,在京期间高强度的训练还是让不少孩子都病了,在克服了日夜排演、天气寒冷、流感病痛等困难后,经过6次重大的审核,才有了最后12月29日登上国家大剧院表演的精彩时刻。

  在锡剧文化辐射影响下,羊尖实验小学更是将锡剧文化引进课堂,开发成校本课程。学校借助“绿羊少年宫”活动成立了50多个课程班,“小锡班”作为其中的两个学校层面的特色班,每周一、三、五的早上7:45-8:45进行常规训练,由学校自己的锡剧老师组织练习唱腔、身段等基本功;每周有半天的时间,每个课程班都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指导,现在学校有专业老师2名。每年学校都有目标,每个课程班需要排练新的节目,积极参加每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国戏杯”及无锡市的“小小红梅奖”等比赛。学校的锡剧事业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员的大力支持。近几年,羊尖镇人民政府每年都投入10多万元,用来支持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及聘用指导老师。社会各界人士也会开展相应的捐赠活动,来支持学校锡剧事业的发展。

  羊小“梅香”飘万家

  十六年的践行与锤炼,十六年的传承与创新,锡剧已成为羊尖实验小学的艺术特色和品牌。2008年该校被评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2009年成为无锡市艺术学校人才基地,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随后又被吸收为江苏教育学院(现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艺术教育实践基地,2012年被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授予“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

  羊尖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崇尚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勤奋刻苦,诠释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持之以恒,追求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责任担当。2013年,羊尖实验小学17个锡剧节目入选《快乐戏园》,在央视戏曲频道四集联播,反响连连;2015年,羊尖实验小学“红领巾锡剧研究院”成功获评“全国优秀小学生国学社团”。2017年2月,第七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的获奖节目《白水滩》再次登上央视舞台。2018年12月29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向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精彩献演,获得阵阵掌声,并在2019年元旦央视一套播出,再一次把地方剧——锡剧,推向大众。新年伊始,羊尖实验小学26个小萌娃再次登上江苏大剧院,带着锡剧《双推磨》选段,走进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首届戏曲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的大舞台,从国家大剧院到江苏大剧院,羊尖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为家乡人民增添了光荣,也为锡剧的弘扬和传承带来了崭新的活力,而今越来越多国人及海外人士也逐渐认识、了解和领略锡剧的魅力,期待有朝一日,羊尖实验小学的锡剧能走出国门,为撒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新力。

  追寻历史,严家桥是滩簧正式登台进行首次商业性演出的地方,严家桥前清秀才严延初是锡剧史上第一个剧作家,严家桥人袁仁仪是公认的锡剧宗师,锡剧史上最早的滩簧女艺人--青宝姑娘也是严家桥人。很多锡剧艺术界的前辈和他们后代传人都和严家桥有关系,因此无锡市羊尖镇被省文化厅授予“锡剧之乡”的称号。在羊尖,严家桥作为锡剧的发源地,仍然保持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拥有着众多的演唱爱好者和戏迷,除了大放光彩的羊小孩子们,还有群众组织的民间锡剧团,如袁仁仪锡剧团等。

  新时代经济、科技变化随处可见,唯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历代传承,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锡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使它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在培养和保护锡剧艺术的同时,勇于探索,守正创新,用新时代文化思想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要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锡剧的明天将更美好。

  本版编辑:亚叶   图文供稿:羊宣  谢渊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关注
一曲丝竹诉流转 一幕锡剧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