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锡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研究
——以锡剧发源地严家桥村为例

  锡剧又称常锡文戏、常锡剧,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据《无锡市志》载:“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最早是当地农民在劳作和农闲时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山歌小调、渔歌船歌,后融合道情、唱春、宣卷等讲唱文学和曲艺而形成的滩簧小戏。它以唱为主,采用无锡方言,以簧调为基本曲调,以二胡、琵琶、笛子和其他打击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艺术表达上婉转动听、长于抒情、贴近生活,具有江南水乡情趣特色,是深受苏南地区广大平民百姓喜爱的戏曲剧种。因其主要流行于太湖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故又有“太湖一枝梅”的美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锡剧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市场逐渐萎缩,观众群日益老化,人才流失且后续力量不足,锡剧遭遇“无戏唱、无人演、无人看”的“三无”困境。为了抢救和保护好锡剧,我国于2008年6月14日把它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严家桥作为锡剧发源地,保护好发展好锡剧,为锡剧在困境中突围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锡剧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发展锡剧,是提升吴文化审美精神的迫切需要

  中国戏曲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农耕文化思想的结晶。锡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华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群众文化基础,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音、服饰以及演唱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同时,锡剧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剧种,深受农村乡土气息的影响,在戏曲唱作、唱腔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自身独特的特点,展现了中华传统吴文化的审美思想,对于吴文化的研究有着佐证意义。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审美标识体现了江南文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色彩,锡剧表演艺术是中华吴文化人文精神的艺术表达,是对吴文化审美艺术的深入阐发。

  (二)传承发展锡剧,是促进城市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着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加快城市文化振兴,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突出任务。戏曲艺术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城市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扶持地方戏曲文化对树立城市文化形象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2004 年,锡剧首次走出国门到新加坡演出。2019年,无锡市锡剧院首次登上香港舞台,拉开了江苏戏曲文化进香港系列活动的序幕。锡剧艺术走出省外,大大拓展了锡剧文化市场的受众群体,对锡剧剧种的影响力和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锡剧作为吴文化重要的文化形式,其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不可替代。传承发展锡剧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繁荣吴地文化,使无锡的发展更具文化品质。

  (三)传承发展锡剧,是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不仅要有物质载体的“硬景观”,更要有文化艺术的“金名片”,不仅要有经济影响力,更要有文化亲和力和美誉度。一个城市的戏曲文化,是这个区域名片里不可或缺的代表元素,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是传递乡音乡情的载体。作为以城市名命名的剧种,锡剧以其独特的风格,积淀着这座城的历史,诉说着这座城的故事,展示着这座城的风土人情,是无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锡剧凝聚了无锡人民的“精气神”,完美诠释了这个城市特有的气质。把锡剧打造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自有文化品牌,无锡的“十四五”发展才有文化张力,经济发展才有文化底蕴,城市才有文化精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严家桥,作为锡剧的发源地,以它独特的锡剧文化和地理环境,区别于其他江南小镇,锡剧文化既是它不同的文化特色所在,也是严家桥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四)传承发展锡剧,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

  锡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无锡人民始终对锡剧怀有深厚的感情。作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锡剧饱含着无锡人民的情感和巧思。锡剧是无锡人对家乡记忆的特有印记。曾是华东三大剧种之首的锡剧如今盛况不再,面对锡剧日渐衰落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媒体强烈要求保护和振兴锡剧艺术。一大批锡剧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坚定支撑着锡剧的传承和绵延,这些都是传承发展锡剧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源泉。锡剧在严家桥群众基础广泛,至今还拥有众多的业余爱好者和戏迷。因此把锡剧这一艺术精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好,是顺应群众愿望、保护传统文化、繁荣吴地文化的迫切要求。

  严家桥锡剧文化的传承发展困境

  由于现代传媒的影响不断扩大和大众娱乐形式的多样化,锡剧的发展“日渐式微”和“每况愈下”,昔日流光溢彩的“太湖一枝梅”正面临着种种发展困境。

  (一)重视程度不够,规划落实力度不足

  2022年1月无锡市出台了《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计划》),推动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强调把握总体要求,盘活优势资源、繁荣精品创作、深化文旅融合、强化体系支撑,全面推动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使锡剧成为富有江南风韵、无锡风格的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无锡城市文化最鲜明的IP,把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锡剧第一城”。但在严家桥调研过程中发现规划的制定和落地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亟须加强在普通人民群众中的宣传力度,加快在村、社区落地的步伐。

  在严家桥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当被问及“您认为政府重视锡剧的推广发展吗?”,有54%的调查对象认为“重视,但作为不够。”在访谈袁仁仪锡剧团相关负责人时,问其关于无锡市出台的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是否知晓时,他的回答是:“不太清楚”。可见,政策规划制定后,要加强宣传并迅速制定相关措施贯彻落实,让奋战在传承发展锡剧文化一线的人感受到支持,看到希望才有前进的动力。

  (二)观众结构老化,锡剧文化氛围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网络的依次风行,五花八门的外来娱乐形式充斥生活,这彻底改变了80后、90后、00后们的审美情趣。由此导致的结果主要是,一方面锡剧依然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广受欢迎,认为其韵味独具、生动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回味无穷;另一方面在50岁以下、尤其是40岁以下的人群中则大多不喜欢锡剧,认为锡剧节奏太慢,对白、表演“太土气”,甚至许多中青年从未去现场观看过锡剧演出。

  据调查显示,当被问到“您喜欢锡剧吗?”这一问题时,50%的人认为“喜欢但没有深入了解”,45%的人则选择“完全不感兴趣”。锡剧在严家桥普通老百姓中的影响可见一斑。笔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严家桥锡剧文化氛围营造不够。目前在严家桥能感受到锡剧文化元素存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围墙上关于锡剧文化的一些图文结合的宣传内容;二是播放锡剧的小喇叭;三是锡剧纪念馆的存在;四是每周一锡剧小舞台的锡剧表演。但是所有这些还没有完全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作为锡剧发源地的严家桥,如何让锡剧不只是广告宣传上的存在,而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让锡剧在严家桥欣欣向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发展资金紧缺,剧团发展难以为继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民营锡剧团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剧团正常运转需大量资金。为确保演出质量,剧团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灯光、音响、乐器、车辆等设备设施的更新、保养与维修,道具、服装、排练等方面支出。由于财政拨款中没有专项资金,剧团只能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先解决最急需、最关键的设备设施,其他的则本着能用就用,能拖就拖的原则,勉强维持演出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大型演出剧场缺乏。在调研中发现,严家桥只有一个锡剧小剧场,在严家桥村、甚至是羊尖镇都没有大型影剧院可供日常演出。虽经袁仁仪锡剧团团长等热心锡剧传承发展事业的人多次奔走呼号,但由于缺少资金,这一设想仍处于空中楼阁的状态。

  (四)新媒体传播广度深度不够,交互性不强

  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和影视是近代以来锡剧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媒体传播已进入利用先进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戏曲传播形成巨大挑战。

  目前锡剧的新媒体传播刚刚起步,传播范围有限,交互性不强,新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开发。笔者在严家桥调研中发现,当被问及“您看过锡剧电影吗?”,70%的调查对象表示看过锡剧电影。在严家桥走访中发现有广播的地方能听见有锡剧在播放。可见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传播锡剧文化的影响力较大,但是目前严家桥缺少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锡剧的手段与经历,在严家桥公众号“严家桥文旅”中也较难找到锡剧的踪影,虽写着“魅力严家桥,锡剧发源地”,但是专门研究推广锡剧的内容较少。

  推动严家桥村传承发展锡剧文化的对策建议

  面对锡剧严峻的生存考验,严家桥作为锡剧的发源地,必须紧迫行动,不遗余力地传承和保护锡剧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提高重视程度,贯彻落实锡剧传承发展规划

  锡剧姓“锡”,是无锡艺术之名片,城市之特色。无锡作为锡剧的发源城市,必须以“适时适地,舍我其谁”的精神,以锡剧保护第一区域第一责任人的姿态,高度重视,谋划锡剧未来发展。为推动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创新,无锡市于2022年1月出台的《计划》对进一步激发锡剧发展活力,推动锡剧演艺生态建设,促进锡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锡剧第一城”,使锡剧成为富有江南风韵、无锡风格的文化名片,是《计划》中提出的主题内容。规划的出台,足见无锡市政府对传承发展锡剧的重视程度。规划的精髓在于贯彻落实。一是加大《计划》的宣传力度,让锡剧演艺人员、票友、普通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加快落实步伐。锡剧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再等一等。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振兴锡剧思维,加大力度,分步骤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加快保护传承的步伐,为传承发展锡剧提供有力支撑。严家桥作为锡剧的发源地,不能以随波逐流的态度冷观锡剧的潮涨潮落,要树立责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解读《计划》内容、主动对上争取、创新工作方法,对传承发展锡剧作出贡献的村民实行奖励制度,并写入《村规民约》,在基层传承发展锡剧过程中,先行一步,行快一步,创新一步,走在传承发展锡剧的前列。

  (二)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动锡剧传承发展合力

  锡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有了相关政策支撑,才会围绕发掘和培养更多优秀锡剧人才,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锡剧精品,来激发锡剧艺术活力、创新能力和内生动力。一是落实优惠政策。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文艺院团事转企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锡剧院团良性循环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改善办公条件。按照创建国家重点文艺表演院团的有关标准,积极改善锡剧院团的办公条件,抓紧建设各级锡剧演艺剧场,为锡剧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形平台。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大对锡剧演艺市场的投入。建立锡剧剧目生产、创作和公益演出场次补贴制度,每年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对锡剧剧目生产创作、惠民演出、公益性演出等予以资金支持和补贴。四是鼓励多元参与。探索设立振兴锡剧艺术基金,创建锡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采用争取财政拨款、各界资助、社会捐赠等方式,专项用于扶持锡剧精品剧目的创作和生产、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推介、设备更新等。对民营锡剧团和锡剧特色团队建设要给予更多关注、支持与推动,鼓励企业和企业家积极支持、参与锡剧振兴事业,全社会形成推动锡剧传承与发展的合力。创建锡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以此为平台,既以锡剧为主打品牌,以剧目创新为重点,又以多样化的文艺门类为受众服务,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勇于实践,为锡剧文化的振兴发展贡献锡剧发源地的绵薄之力。

  (三)大力培育观众,营造锡剧文化氛围

  锡剧的传承必须循序渐进。要传承发展锡剧文化,必须对锡剧的发展之路作有益探索,以适应时代和观众欣赏的需要。锡剧要发展振兴,需要培育市场培育观众。要着眼于长远,做好培育新观众特别是小观众的工作。锡剧要抓住年轻人,才可能真正焕发青春,再创锡剧辉煌。因此要重视培养青少年对锡剧的兴趣。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被问到“您认为以下对现今锡剧的发展建议中,哪些有效?”时,8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培养青少年兴趣”。可见培养青少年对锡剧的兴趣对锡剧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讲,一是深入开展锡剧进校园活动。严家桥小学每周一次的锡剧课程,对锡剧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锡剧课程的推行使青少年成为锡剧将来的固定受众,并通过孩子的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家长来关注锡剧,喜爱锡剧,传承锡剧。二是重视锡剧在外来人口中的推广。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锡剧、了解锡剧,喜爱锡剧。三是改善锡剧演出的硬件设施,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剧场观看锡剧演出。演出环境整体空间小,硬件设施简陋,已成为制约羊尖镇、严家桥村锡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建设大型演艺场所,优化锡剧演出环境,做到艺有所展,术有所传。

  (四)拓展传播渠道,加强锡剧文化宣传普及

  锡剧作为传统艺术,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来扩大社会参与,借助当下流行的多媒介渠道做宣传推广。一是通过新媒体普及锡剧文化知识。可以开设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官方账号,通过社交平台传播锡剧表演片段,让更多村民、居民、游客了解锡剧、爱上锡剧,感受锡剧艺术魅力。二是建立锡剧宣传阵地。可以建设锡剧网站,普及锡剧的历史,流派、剧目、演员、经典唱段以及锡剧团的演出动态等信息,分享锡剧视听资源,公布锡剧演出讯息及票务服务信息,让锡剧有自己的宣传阵地。三是搭建锡剧民间交流平台。可以开通官方锡剧唱吧,让民间喜欢锡剧的人都来唱一唱、比一比,互相交流切磋,让锡剧在民间遍地开花。专业锡剧演员可以参与到锡剧唱吧中,对锡剧票友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导。四是探索成立锡剧俱乐部。严家桥作为锡剧发源地,对民间热爱锡剧的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严家桥建立锡剧俱乐部,让喜欢锡剧的志同道合的爱好者有归属感,在这一平台上学习锡剧、分享锡剧、传承锡剧。  

  (区委党校 靳丹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以锡剧发源地严家桥村为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
   第04版:关注
锡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