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信
东桥,又名赵家东桥,是锡山区厚桥街道的一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是有一定规模的乡下小集镇,相当于羊尖镇的廊下、鸿山街道的西仓和大坊桥那种,早年比厚桥小镇还略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小乡和中乡办公所在地,在水运时期,通往江阴周庄的班船和厚桥通往苏州的班船都在这里设有轮船码头,来往的客运和货运很繁忙。
去年秋天,我们几个朋友约了一起,来到赵家东桥,专门作了一次探访,并约了原来生活在东桥旁老西庄80多岁的华才坤老先生一起前往,因为他从小在这里生活长大,比较熟悉情况。我虽然老家是厚桥,但除了在班船上经过,并一一数过这些桥梁,打发无聊的时间外,从没到过这里。
来到此地我们看到,这个自然村村东有一宽阔的河,大概10-20米,河面虽然平静,但河水往东南流还是比较快的。为方便现在的出行,老桥已经拆除,延伸在河里的桥墩还在,那种厚实的石墩,一看就是很有年份和力感,这种石拱桥虽很美感,但水里横截面较大,影响水乡泄洪流畅,就如我们荡口的新桥一样,横跨在伯渎河水面上,在我10多岁时拆除,当时正好是夏天,我每天一边去湖边鹅得头那里游泳,一边去看拆桥,拆桥先是用炸药把桥炸塌,才由拆桥工程员在水下操作,把一块块石头摸起来,装上驳船运走,这个情景历历在目,当时我还是少年,却也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惆怅。
东桥究竟是谁建造的,也无从考证,桥墩旁也没找到任何石碑之类的印证,但留给后人的称谓“赵家东桥”,说不定是在告诉后人,这桥是由姓赵的人所建?在水乡,如果没有桥,不光乡民出行很不便,景色也会很单调,赵家能修这样美丽的拱桥,说明不是普通人家。眼下在南面和北面另外建有两座新的现代化桥梁。一座为公路桥梁,另一座为水泥桥梁,水泥桥就在赵家东桥东,离老桥不远,方便车行和人行,说实在这种桥梁除了方便人行,没什么美感,我们就是走这座桥进入村庄。
东桥村庄比较大,有百十余米长的小街,早年有不少店铺,还有学校,桥东也有一段街道,有米厂、石灰厂和轮船码头。当年有很多荡口的老师和做生意的老板都在这里教过书或做过生意。据华才坤先生介绍,东桥小街商铺林立,生意兴隆,有几家店铺都是解放初从荡口街上搬过去的,这些店铺分别有华泉宝的肉店、华兴生的酒店、倪召泉的南货店、华水金的豆腐店、吕克兴的药材店。这些分明都是村民必不可少的副食品或必需品,农村里基本都不会自己生产,有这样的商业眼光,非具备商业头脑不可,这些店铺都是私营的,后来互助合作社成立,就归并到荡口供销社。可见东桥小镇和荡口古镇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地民众生活需求都来自荡口,荡口是周边小乡镇的商品集散地。
东桥街上的米厂比较大,规模和荡口米厂一样,秋收后,四邻八乡的村民把割下稻子晒干后,肩挑手提拿到米厂去开砻,十分繁忙;石灰厂是倪文浩的父亲倪召云私人开的,他从石积山把石头在铁路浜通过小火车石塘里运出来,用船运到石灰厂烧炼加工成石灰,不能加工成石灰的石头做毛片,有百姓造房建屋时填石脚沟用,后来搬到厚桥建成集体所有的建材厂,20世纪五十年末又搬到嵩山,逐步发展建成后来的无锡县电化厂。
东桥还有一家私人诊所,吴阳生是那里的医生,而且是中西医结合的,后创办厚桥医院,吴阳生担任首任院长。接生孩子不再有村上民间接生婆,而是有诊所处理,浦惠英负责接产,这在厚桥街上都没有的,大批赤脚医生在那个时候培养,她们平时做农活就是农民,拿起药箱就是医生。
东桥有一王姓人家,兄弟七个,老大到老四都去当兵,这在锡山区并不多见,当时五六十年代保家卫国是热血青年的理想,人人都以此为荣,不出所料,兄弟四人都在部队建功立业,老大王祥生在山西临汾当飞行员,后来晋升为飞行大队长;老二王祥发在辽宁三航校当兵,后到大连空三军任政治部主任,大校军衔;老三王祥林在东北三十九军当兵,后转业到洛社化肥厂当车间党支部书记;老四王祥明在广西某高炮部队当兵,参加过抗美援越战役。
东桥在抗日史上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新四军发行“江南抗日商业货币券”,当时为了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政治和经济上双重打击日寇,鼓舞广大民众的抗日斗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选择在厚荡区的尤村湾,印刷发行“江南抗日商业货币券”,来替代日伪中央储备银行所发的中储票。印刷机器设在村北的坟堂屋,现中东村委和新星拉链厂后面。
这样离开荡口镇较远且偏僻的地方,是不是有了商机,才有了她的存在,否则早年荡口怎么会有这样多的商户到那里开设商号?这种小集镇,羊尖的廊下、鸿山街道后宅的大坊桥仍然存在,西仓已经没了往日的繁华。
东桥也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好多住户都搬出村子,我们去探访时看到好多空房子,明显没人居住,上面还写着“留根房”的字样。一问才知道,村民们为了把根留住,宁愿房子空着,也不出租,为的是有一个念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乡愁。因为故乡,所以有乡愁,有人说这是痛苦中最高境界的一种,能在自己故乡的精神家园里寻找一丝慰藉。
我们一行人走走看看,那些老屋、那些初春新绿、那些河边杨柳,田埂边即将发芽的绿色植物,还有房子远处河里,打捞河面上漂流垃圾行驶的机帆船,这些景象已经深深刻在生命的记忆中,或许会激发东桥村民意识里的共鸣,或许成为又一处梦中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