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尘中兜兜转转,就会像倦鸟一样,寻找属于自己的巢穴。10多年前,我的小家在东亭的一个小区安营扎寨,小区面积不大,但是洁净优雅,有假山点缀,公共绿地遍植各种各样的花卉和低矮的灌木,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小区物业收费不高,但是保安和保洁员非常恪尽职守,把这里的公共部位打理得纤尘不染,进出小区,迎接你的总是一个个让人舒心的笑颜,就像邻家的大叔一样亲切。
住得久了,就慢慢喜欢上了东亭,仿佛自己也变作季节轮回里的一枝藤蔓,缠缠绕绕,依附于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一草一木相融相生成四季的景象。这里有春天的明媚,夏季的蓬勃,秋季的斑斓,冬季的纯净。尤其是春天,浓荫碧翠簇拥着楼宇房舍,缤纷的杜鹃花开满大街小巷,无论你走在那条道上,就像踩在一行行抒情诗的长短句上,心里溢满了盎然的诗意。
最是喜欢在春日里,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走在那条千百次走过的东亭路上,这是东亭城区的主干道,一路过去,粉的、白的、紫的杜鹃花喷薄怒放,一旁单位的铁围栏里不时探出三、两朵粉嫩的蔷薇花,草圃里间或夹杂着几棵枫树,或浓或淡变幻着色彩,阳光透过树叶投下粼粼光斑,不时会有几片叶子从浓郁的树上脱落,在和风中飘飘摇摇,缓缓落在地上,莫名让我生出些许感动。
“东亭好,青粉薜萝墙。梅子乍圆莺语滑,杏花微雨燕泥香。小立傍斜阳。”这是清顾贞立《望江南》十一首里的一阕,这首诗我读过无数遍,字里行间,烟霞葱茏,美好的景,美好的情交织其间。我想,几百年前这位才气横溢的佳人,一定是爱极了东亭,才会生发出如此深情的轻吟。而我,穿过悠长的时空隧道,凝望东亭,虽然时过境迁,竟也和古人有着心灵的感应。
东亭地处无锡城东部,早已步入了城市化。然后,这里少了几分城市的喧嚣,多了几分乡村的恬淡,在我眼里,这里更像一个田园都市。“无锡东城早,江南亭月晚”,这句略带温婉的品格定位依然折射出东亭人一脉相承的梦里江南情愫。尽管,现代东亭人在悉心勾勒着城市的轮廓,引进北京首创、重庆龙湖、上海绿地、广州恒大等房地产名企,建造了一个个高品质的楼盘,让宝尊宝马、国联证券、易买得、乐购、八佰伴等一批知名服务企业进驻这里,45条公交线路贯通各个村(社区)和居民小区,地铁2号线在此设立了柏庄、东亭、庄桥3个站点,让东亭的居民尽享现代城市文明的便捷舒适。但这些并不影响东亭人寻梦江南的热望,“望去有庭皆叠石,看来无树不梅花。”这里的一木、一石、一砖、一楼都被浓浓的长亭对晚月的江南风情晕染,漫步东亭,一堵堵描摹礼仪文明的文化墙随处可见,那点缀在人行道、绿化带里的红、白、黄、紫小花,一片片,一条条,波光潋滟璀璨着大街小巷。充溢着小家碧玉的纯净与温润,你甚至可以把一条大街走成一条绿溶溶的廊道。
东亭的百姓厚道本分,品性温和敦良,无论在居民区还是巷子里的小店,你都会感到脉脉的如水温情。锡州路一桥堍下有家老殷面馆,进入店堂,总会听得店主老殷扯着嗓子有节奏地吆喝,“一碗红汤面,少烂!”“一碗红汤面,健点!”地道的无锡话,言简意赅,少烂就是面条放少一点,煮的时间久点吃起来软点,健点意思是时间煮短点面吃起来劲道点。我每次去都是吃少烂,然后老殷会扣掉2元的面条钱。少吃少煮,既节约粮食,又清洁环境,这样惜粮如金的理念正应和着东亭历史文化名人李绅的那句千古名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殷今年60多岁,每天蒙蒙亮就起床,做面浇头,糖醋小排、炒三鲜、荷包蛋,都是地道的老无锡味道,汤是用肉骨头熬的,极其鲜美,七八张桌子挨个摆开,天天顾客盈门,一屋子人济济一堂,其乐融融。看到老主顾,老殷总会跟你寒暄几句。守着巴掌大的店面老殷一做就是10多个年头,生意这么好,他却从不想着要扩大经营,而且还只做早晨和中午2个时辰,到2点钟就关门打烊了。“不能一天忙到晚,除了做生意,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老殷乐呵呵地说。
淡泊,随心,以平常心自顾自把一件事做得风生水起,这样的洒脱也是老东亭人与生俱来的秉性,也让东亭的街道里巷弥漫着一种江南人久违的乡情和质朴。东亭人其实不会怠慢任何一个异乡人,他用精致的品质环境、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前来这里扎根的人。碰到很多住在东亭的人,都说来了,就不想走,即使工作换到别处,住还是要在东亭,因为做一个东亭人真好。目前东亭世居人口2万人,而新东亭人的队伍却日益庞大,他们共同演绎着东亭那千年不变的江南梦。每当夜幕降临时,城市客厅馨和园流光溢彩,千人共舞,一派祥和。
东亭从时光深处走来,积淀着3000年的人文历史,刚刚建成的文史馆浸润着历史的记忆,文史馆坐落于亭台楼阁修竹摇曳的隆亭文化公园,那里有东亭一路走来的印记,无论是吴文化的发展、工商业的兴盛还是农耕文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城市化发展中,东亭人都拿出了漂亮的答卷,这里走出了大诗人李绅、画坛巨擘倪瓒、一代民乐大师华彦钧等历史文化名人。文史馆浓缩着东亭人深重的乡愁,彰显着一种情感的高度和境界,让前来观看的东亭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皈依。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彭丽媛的一曲《二泉映月》,唱出了一代民乐大师华彦钧深深的忧伤。一柱孤寂的琴弦,苍凉着浮生旧梦,也使华彦钧成为享誉世界的民乐大师。如今,位于东亭春合社区的阿炳祖居已是芳草萋萋,沧桑的旋律已远成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今环顾四周,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景观大道、那鳞次栉比的商业楼宇、那一个个花木扶疏的小公园……多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串成一曲悠扬舒缓的五线谱,愉悦着眼眉。
家住东亭,岁月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