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的一天,无锡市文联组织下乡采风,由管毓鹏秘书长带领,黄昏时分我们来到地处澄、锡、虞三市交界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锡东镇羊尖严家桥,但见大河东西纵贯,街坊小桥流水,在夕阳的抚摸下一切都变得飘飘渺渺起来。散居两岸的百十户农家,家家枕河而眠,户户门前垂柳,憨厚、朴实得有些木讷的农人,或站在街沿石上或蹲于自家门口的门
槛前,善意而并不新鲜地笑望着我们这批文人骚客,从容、礼节地目送我们从他们的身旁缓缓而过。从而这鲜活的街市,便在岁月堆积的斑驳锈痕中,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巨变;在石板小道沉稳的脚步声里,叠显现代建筑的时尚与雄伟;在古朴的板壁与花窗中寻找吴侬软语的村姑,那些描红的身姿以及那些情爱故事里的背影;在恢弘大气与乡间野气的浪漫中,顽强地呈现难以失灭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厚度……记忆中这样的江南水乡早已消失,多少年来寻寻觅觅仿佛梦中才能缘见,却不料竟在严家桥复制了这历史的旧痕。尤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初涉那座建在水上的百米长廊、被文化人称之为东方的“廊桥”时,不得不惊叹于匠人们的鬼斧神工、天才造化。
在保存得十分完好之后又请无锡市作协副主席李鸿声布置的严家桥唐氏故居陈列馆,我们浏览到了这样一些渗透着浓厚历史文化的掌故,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农耕劳作,休养生息。而严家桥集镇在元末明初就已初步形成,严家桥则建于严羊河上,连接东西两岸,由当年的大姓严氏搭建,乡人以严姓为桥名,桥名复演变为地名,沿革至今。近现代的严家桥镇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分布着东、西、南、北、中市、庙前6条街道,解放前严家桥在不足400米距离的河市,东西横跨了4座桥,两岸密布着10多个码头,市镇上各类商号近200家,固定摊贩27家,开业各类诊所26家,工场、作坊6家,利农砖瓦厂、翼农蚕种制造厂等较大民族工业企业4家,对外固定航班、小火轮10家,这在江南一带的小镇中已是凤毛麟角。不知哪一位作者对严家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唐氏仓厅”、“唐家大码头”、“德兴茧行”等遗迹有过这样的描述:船来车往,粮进布出,人声鼎沸,谷仓里倾倒稻米的沙沙声与附近村落织布机杼的哗哗声和谐共鸣,账房先生算盘珠子的拨响和码头上船工们的起锚号子浑然一体;早餐过后,10余家茶馆里飘出新茶的清香,琵琶三弦的弹奏掀开了书场新的篇章,于是严家桥新的一天便又在那缭绕的滩黄声里拉开幕布……
也许这些掌故离现实生活还是远了一些,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者之一,以唐保谦、唐星海父子和唐骧廷、唐君远父子为代表的无锡唐氏家族,严家桥便是他们的根,“无锡唐氏”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以唐氏家族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唐氏系4000余年前唐尧的后裔。严家桥唐氏自唐懋勋始,唐懋勋先后在无锡东门及北塘大街开设“恒升布庄”。晚清咸丰十年(1860年)为避太平军战乱,唐懋勋携妻小举家迁徙严家桥,在镇上开了一家“唐春源布庄”,并大量购进土地,在严家桥西南广阔地带置田6000余亩,又在市镇河西、春源市庄南面兴建唐氏仓厅,囤积粮食,并建造了宅院和唐家码头,从此严家桥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达。1920年唐家投资创建了利农砖瓦厂;1934年唐家又出资疏浚永兴河。唐氏后人不辱祖业,从上世纪初到三四十年代,唐滋镇(保谦)、唐炳源(星海)父子和唐英年的曾祖父唐殿镇(骧庭)、祖父唐增源(君远)在上海、无锡兴办起一个又一个唐氏工商企业,无锡的杨万和布庄、九大布行、九余绸布庄等以及著名的庆丰纱厂、协新毛织厂、丽新纺织印染厂、九丰面粉厂等,早期都由唐氏家族创办或合资兴办。景溪公的第六代子孙唐英年博士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52年生于上海,后去香港,2003年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成为香港名副其实的新“财爷”。目前严家桥尚居住着200多户农户,有着60多个姓氏,2000多人口中拥现出200多位高知高职人才,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位,唐氏家属分布在海外的众多精英还没有统计在内,因而严家桥又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村、人才村、教授村的摇篮。
行走在严家桥的村落田头,河岸桥畔,街坊店斯,观照江南一带那些被时代刻录或粉饰过的周庄、乌镇、西塘……似乎有些像卖不完的“沈万三”蹄膀,弄不清倒底哪是真哪是假。然而,在严家桥的夕阳下走读,恍若在不知不觉中便产生了隔世之感,难道直觉没有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原生态的山寨版江南小镇?一如惠山玉祁镇的礼舍村,在我国农村长期的落后与贫穷中,终于让这还没有来得及被移植或异化的严家桥,原汁原味、活灵活现地遗存了下来…… (文学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