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树立精品意识 繁荣锡北文化
广场舞《永远的江南》
舞蹈《渔篮花鼓》
小戏《馅饼》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广场精心组织了“纪念建军90周年、新四军成立80周年”广场文艺
独唱《江南女子》
水墩庵生态保护碑
顾宪成故居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
六师暑期活动
锡北镇百姓舞台暨特色文艺团队专场演出
《渔篮花鼓》
书画讲座
  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区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进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有没有一批代表当代水平、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

  近年来,锡北镇以办群众满意的文化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高歌先进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推进精品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文化建设,使得群众文化创作活力迸发,文艺团体涌现勃勃生机,传统文化焕发异彩,为锡北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近年来锡北镇文体工作发展的长卷,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优秀作品悦人耳目——

  舞蹈《梅花·吟》《母亲》分别获江苏省第十届、十一届“五星工程奖”舞蹈类金奖,女声小组唱《女大十八变》荣获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群文会演舞蹈类比赛银奖;

  舞蹈《母亲》《爱》《渔篮花鼓》在省级社会舞蹈大赛中连续三届获得金奖;

  女声小组唱《野妹子》、《女大十八变》、舞蹈《梅花·吟》、《母亲》、《爱》、《渔篮花鼓》和广场舞《永远的江南》连续四届获得无锡市“群芳奖”金奖;

  群众体育特色赛事方面,“三建杯”中国象棋邀请赛连续举办15年并已上升为省级赛事,每年一届的锡山区“普天铁心”杯羽毛球赛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锡北拔河队实现区级拔河十一连冠。

  讴歌锡北文化  凸显地域特色

  锡北镇文化底蕴深厚,穿越逶迤青翠的泉夹山或斗山形似北斗的七座山峰,走进一座座名人故居和历史老宅,抑或走进保存着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的水墩庵,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独具锡北特色的文化基因熠熠生辉。

  打响锡北文化精品,从挖掘地方文化着手,锡北镇确立了以地域文化特色打造锡北文化精品的指导思想。翻开锡北镇今年的文艺精品成绩榜单,《渔篮花鼓》《永远的江南》等一个个富含江南文化韵味舞台剧目如莲花般绽放于眼前。在今年精心组织参加的各项比赛中,锡北镇的的舞蹈《渔篮花鼓》广场舞《永远的江南》在省市区各级群文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广泛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群舞“渔篮花鼓”从江南田野走来,清新脱俗,流溢着浓浓的江南意韵,勾起对烟雨江南的美好遐想。由锡北镇传统舞蹈“渔篮花鼓”改编而成,群舞“渔篮花鼓”登台亮相伊始,就惊艳了人们的眼光。这是因为,传统舞蹈“渔篮花鼓”发源于锡山区锡北镇华李巷,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目前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蹈在民间调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安徽凤阳花鼓和地方戏曲的演唱风格,逐步演变发展而成,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是根植于江南水乡的一支古老民间艺术之花。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瑰宝,锡北镇文体中心从原有传统舞蹈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出了这一支由17人共同演绎的原创群舞,有人文,有情怀,有张力,改版后的节目亮相后一炮打响,走向广阔舞台。

  推进革命遗址保护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今年是建军91周年,作为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地方。当年锡北革命烽火点亮了漫漫革命征途,这里留有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该旧址是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挺进苏南东路地区进行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指挥部,见证了8年全面抗战锡北人民的坚强与奋斗,保存至今已经有88年的历史。

  为了让弘扬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锡北镇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投入资金修缮保护。修缮一新的六师纪念馆绿树掩映,环境整洁,陈展内容更翔实生动,不仅成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更是无锡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大学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暑期,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更是发挥红色教育示范基地的核心价值,针对青少年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七彩夏日”暑期探访红色基地的活动,安排专人免费为青少年教育讲解,引导青少年关注历史、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青少年度过一个意义的暑期。

  今年,新六师纪念馆破格被无锡市文化遗产局遴选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全力准备国保的申报材料。今年9月,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董伟在参观完新六师纪念馆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也慕名前来参观,接受革命洗礼,全年共接待了来自澳门培华中学、省文物局、新疆阿合奇县、四川攀枝花市两委成员、青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组织部等共371个团队、2.3万余人次参观。寨门严子陵先生祠抢修工程也已经完成文物本体工程,董欣宾故居和顾宪成故居的截漏、截污、拆违等工作已经完成。

  搭建群众文化展示舞台  优秀团队精品文艺脱颖而出

  近年来,锡北镇注重培养群众文化特色团队,并以群文团队的发展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截止到目前,锡北镇共建有镇村级特色群众文体团队32个。

  为了提升群众文化创演水平,锡北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植起一支包括创作、表演、歌唱、书画、摄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锡北镇文体中心每年都邀请省、市、区的有关文艺专家、老师来镇里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组织团队骨干到无锡大剧院、人民大会堂观看文艺精品节目,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提升创作水平。同时,赋予群众文体团队更多的发展空间,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草根文化、群文作品展露风采,使优秀团队和作品脱颖而出。目前,全镇有市级特色文化团队4个、四星级团队2个。这些优秀团队不仅在省、市、区群文会演和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传承、宣传、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锡北镇音乐舞蹈协会、锡北民间艺术团、锡北镇艺术团(泾西红歌舞蹈队)、泾声锡剧票友艺术团、锡北八士艺术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都有自编自排的新节目参加文艺演出与比赛。

  锡北镇音乐舞蹈协会成立于2008年4月,主要成员为中、小学老师及老年舞蹈队的文艺骨干共105人。该协会在10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编排了20多个文艺节目,舞蹈《渔篮花鼓》《梅花·吟》、《母亲》和女声小组唱《女大十八变》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得大奖。锡北民间艺术团、锡北镇艺术团(泾西红歌舞蹈队)、锡北泾声锡剧票友艺术团、锡北八士艺术团等特色群众文化团队也活跃于锡北镇的群众文化舞台上,他们自编自创演的三句半《美丽新锡北》、小锡剧《敬老先尽孝》、表演唱《弘扬新时代》等节目,紧跟新形势,反映家乡新面貌、新变化,反映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年,锡北八士艺术团创演了快板《改革巨变乐心头》,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为了满足锡北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锡北镇首创“百姓舞台”这一文化品牌活动,在镇文体中心指导下,锡北民间艺术团、泾声锡剧票友艺术团、锡北镇艺术团(泾西红歌舞蹈队)、锡山区八士艺术团、锡北镇老年舞蹈队等5个特色团队发起打造了锡北“百姓舞台”,每个团队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全镇范围内巡回演出,尤其是深入到远离镇区的村庄进行演出,努力做到把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用原生态、接地气的节目来服务百姓,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今年以来,“百姓舞台”共举办6场巡回演出,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锡剧、舞蹈、表演唱、歌伴舞、三句半、广场舞、男(女)独唱等。这真是:百姓舞台百姓唱,特色团队特色亮。百花齐放百花香,锡北群文更辉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
   第04版:关注
树立精品意识 繁荣锡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