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洲翔焊接:
手艺漂亮的新生代“机器人焊工”

  本报讯  数米长的接口上,焊缝细密均匀,宛如一条精心雕琢的银色缎带。过去,这是依赖焊工老师傅深厚经验与极致专注的“手上功夫”。如今,在无锡洲翔成套焊接设备有限公司的机器人手中,焊接作业不仅稳定输出,精度更是达到了±0.3mm。

  焊接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品类之一,集成了执行系统、感知系统和控制系统,被称为制造业的“裁缝”。

  成立于2001年的洲翔焊接,从制造传统焊接设备起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并参与编制了多项国家标准,不仅让焊接机器人产品更加智能和专业,也推动了工业制造的技术进步。

  长久以来,高级焊工一直是制造业中的稀缺资源。无论是工程机械还是船舶制造,凡是涉及金属加工的地方都离不开焊接技术,焊接已经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角落。“如果无法招满高水平焊工,订单的交付速度和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然而,焊工的技能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行业。”洲翔焊接销售总监卢海山说。

  如今,焊接机器人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们不仅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而且焊缝成型美观、一致性好,全程质量控制细致入微。大大缓解了高级焊工短缺的问题,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卢海山指着车间内一排蓝色机器人告诉记者,这些龙门式机器人主要用于船舶、桥梁等行业,可以选择模型驱动加工和无图纸加工两套方案,自动识别焊缝位置,匹配焊接工艺并生成最优化的焊接路径。旁边一排同款不同色的机器人则是为海外客户定制的黑红配色,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标准件焊接逐渐被机器取代,制造业对于不同场景的非标准件焊接,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焊接机器人通过融合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手、眼、脑”的协同工作,工作起来更聪明、更智能。

  “如果选择模型驱动加工,可以直接导入工件的三维模型文件,机器人会自动进行直线、弧线、曲线、平焊或立焊等加工任务。即使实际焊接位置与图纸存在偏差(30mm之内),机器人也能自动识别并精准定位焊接点。如果选择无图纸加工,机器人配备的立体相机会通过工件扫描生成点云数据,逆向建模自动生成模型,自动识别焊缝精确位置并生成最优化的焊接工艺进行焊接。”卢海山介绍,这款机器人搭配了智能焊接系统、立体相机和自动清洗装置,新增了点云重建、大线扫初定位等专项功能,其大跨距的门式结构保证了焊接宽度可达5米。

  在龙门式机器人的不远处,几台移动机器人正在来回穿梭。据介绍,履带式机器人主要用于工厂车间、仓库等环境,能够轻松应对不平整或泥泞的地面;而轮子式机器人则更加灵活,可以在狭窄的通道和有限空间内自由行驶。

  焊接的内部质量结构性能卓越,外表也要“漂亮”。通常情况下,焊缝位置的强度甚至要高于板材本身的强度。“曾经有客户反馈一处弧形焊缝不够完美,我们最初计划通过优化解决,但研发团队经过多次调整测试后仍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最终,我们与高校及上游企业合作,重新编写程序,并在实验室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反复研发和测试,最终摸索出一套全新的工艺。重新到客户现场进行实验,焊缝效果非常完美。”卢海山告诉记者,“我们的所有技术迭代都来自实践,一直在突破极限,力求让焊接机器人在每一个细节的执行上都做到完美。”

  “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技术理念,让我们的焊接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依旧极其可靠,这也是我们能够做到专精特新的关键。”卢海山说。(交汇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
   第04版:关注
区领导带队检查秋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奥运冠军姚娟获评“中国好人”
手艺漂亮的新生代“机器人焊工”
“车间课堂”培养复合型人才
图片新闻
锡山地道美食火上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