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寻常的增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机动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狂热的车市,人们开始思考,车轮上的中国汽车社会将驶向何方,要不要进行宏观调控?
业界欢欣鼓舞宏观分析异常
今年9月以来,国内汽车市场销售增速再度提升,增幅接近40%,将蝉联全球第一。
中国车市的高速增长,让国内汽车行业欢欣鼓舞,却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缘于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给城市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也来自这种高速增长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到底带来了多少益处、是否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远虑。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说,汽车的增长率应该是GDP增速的1.5倍。如果以此计算,那么中国汽车市场增速达到12%至13.5%才属于一个合理范畴。目前的高增速显示出了一种不寻常的发展态势。
面对机动车的汹涌之势,汽车业界一些人士提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例如,按10%的增速,5年至10年中国汽车产销会达到4000万辆的规模。
专家认为,2009年中国车市在减税等刺激政策的拉动下逆市上扬,在扩大内需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但是,从长远看,汽车产业必须维持理性的可持续增长。
能源、土地、环境:三大制约因素凸显
汽车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能源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增长的三大制约因素。
专家指出,年产销3000万辆、4000万辆、7500万辆的乐观预测,对于中国新车市场来说可谓“过于自信”,因为这一预测忽略了三个基本常识:一是我国“人多地少”,无法容纳这么多汽车;二是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来为这么多汽车提供燃料;三是城市环境容量十分有限。
据统计,200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约50%。2010年8月,这一对外依存度增至5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近日介绍,“十一五”规划新增的1亿吨左右炼油能力,几乎全部被新增汽车消耗。
与此同时,机动车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成为困扰都市生活的一大难题。今年中秋节前后,北京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表明人、车、路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
环境保护部数据显示,汽车排放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而且这一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