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2011年,锡山实现了重点发展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高于周边地区的目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亿元,增长12%;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5.1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1237.2亿元,增长20%,其中规模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关口,达到1037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分别增长14%和16.5%。
记者了解到,锡山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他们既看到转型发展的优势,更是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产业布局散乱、结构层次不高、主导产业不清,以及新兴产业的体量和能级还不足以支撑高强度的赶超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为此,去年来,全区紧紧围绕赶超发展的主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普惠民生“三大战略”,打造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在实施创新驱动上,锡山积极实践高端合作理念,努力拓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重点行业协会和专业招商机构等的合作领域,全方位集聚各类优质要素,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着力打造高水平园区,增强新一轮创新创业的活力。目前,锡山机械(高铁)装备产业园、鹅湖新型金属材料产业园等各专业园区已与22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还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及新建成一批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全年落户建设工业类新兴产业项目达到58个、总投资达120亿元,超亿元服务业项目达55个。
与此同时,锡山还积极实施规模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双百技术改造工程”、“双百新增长工程”,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工程”以及服务业发展“超越工程”等。其中,通过启动实施规模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全区规模骨干企业从装备到技术实现“脱胎换骨”,去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5%;通过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工程”,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扩张,美新微纳、和荣科技、大为科技、森宝传感等重点企业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和爆发力,预计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生物产业、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实现营销收入670亿元,同比增长21.7%。
朱爱勋告诉记者,在这次区委全会上,锡山提出了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今年起,全区将紧跟发展形势,瞄准关键环节,积极用现代化的理念来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眼光来审视工作,用现代化的标准来检验成效,进一步树立起时不我待的使命感、重于泰山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着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拉长发展中的“短板”。尤其是要牢牢把握赶超发展核心目标,坚持“高点定位、高端合作、高品质环境打造”联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政府同步转型,产业、人才、环境同步提升,新城、主城、新镇同步发展,奋力跻身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方阵”。
(《科技日报》记者过国忠通讯员许加彬)(《科技日报》“创新江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