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宛山荡情思
  丽文

  宛山荡,一直是流动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个梦。6年前,我足迹踏遍锡山山川河荡,搜寻锡山古迹幽芳,在创刊不久的《新锡山》上做专版系列。在众多的风情览胜中,宛山荡是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如锁在深闺的一颗璞玉,含羞返朴,闪动于我眼前,让我心生感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的夏日午后,从锡沪路转入一条年久失修的乡村窄道,我们往南一路颠簸,路到尽头,散漫参差的一个村落横于我们面前。宛山荡在哪?隐约有一股湿湿的略带草味的湖风淡淡地拂过脸颊,感觉荡就在旁边晃着,只是环顾四周,不见水的踪影。一位正在自家屋前场上挥汗翻晒谷物的大妈听说我们要去宛山荡,显出有些激动,多少年来,很少有人专为宛山荡而来,实在它太名不见经传了,她一脸灿然,自告奋勇地指向场前的辽阔处:宛山荡就在那里,我带你们去。

  于是我们走向绿色旷野的更深处,路是田埂小道,仅够一人岌岌而行,不时有断路深沟横于眼前,让我的探秘之路充满崎岖,只得顾着脚尖,生怕一不小心掉进泥淖沟渠。走着走着,只觉得两边的野草越来越高,越来越密,感觉像是走到了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地。终于来到一块野草丛生的空阔处,大妈拨开靠南一丛高耸修长的芦苇,霎时,一泓水波清凌凌地忽闪于眼前,眼眉触碰之时,宛山荡给了我惊鸿一瞥。极目眺望,湖水如一块泛着丝光的硕大锦缎,飘飘渺渺伸向天际,湖中一排渔民捕鱼的木桩很整齐地探出湖面,就像跳跃的渔光曲音符撒落水中。此时岸边一条渔船缓缓驶过来,热情地邀我们上船畅游,大约因为这里太原始,水草岸相连,害怕失足掉入河中,我胆怯地婉拒了船家的好意,终于未能投入宛山荡的怀抱,留下了一丝憾意。随后我们沿着河岸向傍湖而卧的宛山前行,我得以细细端详宛山荡的容颜,眼之所及,宛山荡的湖岸被密密匝匝的芦苇、野草拥着,芦苇四周重重叠叠着村舍、树木,连接这些村舍河湖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乡间小道。难怪,宛山荡常年藏于幽深,似乎是上苍遗落在僻远的一颗珍珠,像尘封的一个记忆,留在历史的时空里。在历史上,宛山荡有着种种人文地理的传说,非常诱人动听。据说原先宛山荡不宽,有条青龙经常到荡里取水,导致浪腾水跃、冲击两岸后荡逐渐变宽阔了。后来又有许多浪漫的、民间的记载,或真实、或是寄予愿望的虚构。只是到了近现代,宛山荡静默了,像一个未经修饰的仙子遗世独立于此,让野性之美、原生态之美泛滥极致到惊世骇俗、出神入化,迷住了我这双初识的眼睛,化作梦,装点我阅历的素笺。

  恍惚之间,我们不觉来到宛山石塔之下,上山之路布满荆棘,满目荒凉,石塔脚下,丛草遍野,枝柯横戈,塔身被树影簇拥,耸入云端。旁边的宛山寺院气宇昂然,塔寺相映,自有一股灵气氤氲开来。宛山石塔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即公元1547年,系七级六角形实心塔,是江苏省仅存的明代石塔之一。宛山、宛山石塔倒影在宛山荡,在点点涟漪中雀跃出一幅动感的水墨画,宛山荡,就这样积淀着千年的韵脉,带着原始的思绪、天然的雕饰流进我记忆的深处。那样的一幅画在记忆里逐渐泛着黄,直至有一天,我因一次活动路过宛山荡,忽然被车窗外坦露着的大片大片的碧水秀草吸引,“这是宛山荡吗?”我惊喜道。当我的猜想被证实时,心里涌起的是一股莫名的感动,好像与久违的老友重逢,再见时,她已抖落掉了岁月的风尘,出落得如此优雅、风情,炫目得让我神迷。

  终于又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同事挎着相机,要去找寻、摄录锡山最美的景致,宛山荡成了我们的首选之地。我又故地重游,此时的宛山荡,褪去了囿于她光晕的枝枝杈杈、高树老屋,让她的神韵舒展在蓝天白云、碧水葱绿之间,洁白的湖鸥浅翔,掠过水面,栖于湖中小岛,四周铺展着嫩绿的草坪,道路纵横,平展坦荡,柳树依依,花木扶疏,附近修旧如旧的大成桥悦然湖面,平添几分古朴的韵致。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沉寂多年的宛山荡的沉沉思绪被激活,扑闪着一汪明眸,皓然于锡东大地,为锡东新城增添着灵动的气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
   第04版:文苑
宛山荡情思
严家桥拾零
刚柔羊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