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美德,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锡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举办“道德讲堂润心·感恩师恩传情”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唱、讲、诵、动、谈、送”六个环节,联动外场实施文明实践便民服务市集,将文明培育与感恩教育深度融合,为青少年种下“崇德向善、尊师敬长”的种子,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歌声手语寄深情,旋律里藏着“师爱传承”。“你是遥遥的路,山野大雾里的灯……”活动现场,稚嫩的歌声伴着整齐的手语缓缓响起。在文明实践志愿者的带领下,青少年们共同学唱《如愿》,用真诚的歌声表达着“感恩”与“传承”,向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们表达出深深的敬意。
榜样故事赋能量,“无锡好人”带好“成长路”。“我一直做着我自己觉得最值得、也最安心的事——陪孩子们一起长大”活动现场,“无锡好人”周金华同志走上讲台,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与老师的温情故事,以及后来投身公益、帮助困境学生的经历。“原来‘好人’就在我们身边,受到帮助后,大家都可以把这份爱传下去。”在听完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后,大家纷纷表示,榜样分享不仅树立了可学可做的道德标杆,更让他们理解了“美德源于平凡,善举就在日常”的道理。
经典诗句润心田,千年文脉里品“师者无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诵经典”环节,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大家共同诵读李商隐的《无题》。领诵者逐句解读诗句含义,从“春蚕”“蜡炬”的意象,讲到教师“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职业精神;从古代文人对师者的敬重,谈到当代师生间的温情瞬间。经典诵读不仅让青少年感受了中华诗词的魅力,更以文化浸润的方式,深化了他们对“师德”的理解与认同。
互动协作增默契,游戏里藏着“感恩同行”。“‘桃李满天下’对应的是老师的哪个品质?快套那个‘无私奉献’的圈!”在游戏互动环节,青少年分成小组参与“感恩主题套圈”游戏。现场笑声与欢呼声不断,有的小组为了找准“答案”热烈讨论,有的为同伴成功套中鼓掌喝彩。通过协作游戏,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团队凝聚力,更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会主动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便签写下“心里话”,纸短情长里藏“成长约定”。“谢谢王老师每天帮我改作业,我以后会更认真学习!”“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像老师一样温暖的人!”……彩色便签上写满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感谢、对自己的期许。便签虽小,却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有的画了爱心,有的写了诗句,有的用拼音标注着“老师您辛苦了”。一场形式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正将“感谢师恩”变成了“行动约定”。
手作夜灯传温暖,小手互动中“藏着爱意”。在“送温暖”环节,青少年在志愿者带领下一起精心制作“感恩永生花小夜灯”。“我要把这个小夜灯送给班主任,希望这个温暖的灯火能陪她度过开心的时光。”一名学生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说。手作的温度、永生花的寓意,让“感恩”从语言变成了可触摸的礼物,也让青少年在动手过程中学会“用行动表达爱”。
外场市集“益”起来,文明服务暖人心。与此同时,外场“文明锡山·志yuan有我‘益’起来”便民服务市集同步开展。现场设置了免费理发、家电维修、健康义诊、文明宣传等服务摊位,志愿者们耐心为居民解答问题、提供帮助,同时发放“移风易俗”“文明出行”等宣传手册。“既能参加道德讲堂,又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民服务,这样的活动太实在了!”一位居民笑着说。
“道德讲堂”的“内修”与“便民服务”的“外践”有机结合,让“文明”不仅停留在课堂里,更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下一步,锡山区将持续以“道德讲堂”为载体,结合传统节日与文明建设需求,开展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推动文明新风浸润城乡,让“德润锡山”道德讲堂的品牌力量持续传递。(文明办 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