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学生时代最难忘的老师,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一幕?是那个炎夏里,为你擦汗的瞬间;是那次失利后,他拍拍你的肩,轻声说“下次再来”;是作业本上,那一行行细细密密的批注;抑或是……那些看似寻常却照亮岁月的片段,就是教育最温柔的回响。师光片羽,让我们追寻这束光,发现并珍藏这些教育生活中最珍贵的片段。
这位“斜杠教练”有点酷
周末,在苏超当裁判;周一,回学校教足球。
周日夜晚10点,南京五台山体育场。欢呼声还未散去。他脱下苏超联赛裁判服,收起记录得密密麻麻的判罚笔记,拎起背包,直奔高铁站。周一清晨7点,江苏省天一中学足球场。晨光微露。他已换好运动服,吹响哨声,带着学生们开始训练传球、跑战术。
他是陆磊,天一中学的体育教师,也是执法苏超联赛的国家级裁判。周末,他都在两个身份、两座城市之间高速切换,是名副其实的“极限挑战者”。
执裁苏超:他是赛场的“法官”。从年初接到省足协通知起,他就开启了“魔鬼模式”:5000米晨跑+力量训练,雷打不动。厚厚一本笔记,写满了足球规则的新变化。苏超首轮、第二轮、第四轮……他的判罚果断、准确,赢得了各方尊重。回归课堂:他是学生的“引路人”。“陆老师的哨声最特别!”学生们说,“既能在顶级赛场上吹罚,又能教我们踢好每一脚球。”他是带领校队四年两冠两亚、并获得两届市运会足球比赛第三名的金牌教练,也是课堂上那个会耐心蹲下来纠正你脚法的贴心老师。
那一夜,他睡在火车上写教案。
6月15日,执裁完连云港队与苏州队的比赛,已近晚上十点。他拖着行李箱冲上最后一班卧铺火车。凌晨,车厢摇晃。他在手机备忘录里敲下下周足球选修课的教案要点。几小时后,他准时出现在操场上,笑容温暖,仿佛一夜未眠的疲惫从未存在。他说:“我不是‘双线作战’,我是‘双线充电’。”赛场上的经验,让他把最前沿的技战术和规则带回课堂;而教学中的耐心,也让他的判罚更懂球员心理。两条线,彼此赋能,共同构成他对足球的全部热爱。
他是陆磊。一个把专业裁判和金牌教练完美写进简历的「斜杠教练」。他用奔跑的身影告诉学生:热爱,足以照亮多重人生。
她为星星的孩子写了一本“看得见的成长”
无锡市锡山区润星实验学校严君兰老师的办公室,像一个温柔的“心灵解码站”。
她的桌上,总放着几本厚厚的成长记录手册——那不是普通的相册,而是她为班里孩子量身定制的“情绪地图”与“成长密码本”。
为什么要有这样一本手册?
四年前,严老师发现:几个孩子总是在自己的世界徘徊,困在无法表达的孤独里。快乐、进步、感动……那些重要的瞬间,往往像掠过的风,来了又走,难以留存。于是她决定,为他们“写”下一本看得见的成长。
手册里有什么?一张孩子第一次主动牵他人手的抓拍;一张幼儿成功系好鞋带时绽开的笑容;一行由她握着孩子的手写下的“心里话”:“今天我主动说‘谢谢’,眼睛亮得像星星。”“我画了一个太阳,那是严老师的笑容。”
她不只是记录,更是在“解码”。
严老师常说:“教育不仅是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光,更是帮他们找到与这个世界对话的频道。”她蹲下来,一遍遍带他们回溯那些照片:“你看,这是你在笑。”“你那天很棒,对不对?”有一个孩子曾指着照片问她:“严老师,我当时……很开心,对吗?”那一刻她明白,她不是在记录过去,而是在为他们拼凑情感的坐标,点亮自我认知的灯。
如今,翻看手册成了孩子们每天最期待的时刻。
他们指着从前的自己,眼睛发亮,会说:“老师,我还记得那天的快乐。”而严老师依然俯身其间,就像一位从容温柔的“解码师”,以心为钥,以爱为页,陪他们读懂自己,也触摸世界。
她用一首《月光》听懂了孩子画里的哭声
在张泾中学陈妍冰老师的音乐教室里,课表常常“失效”。这里不只有Do Re Mi,更有一座用音符和色彩搭建的“情绪花园”。她说:“我是一个懂心理的音乐老师,也是一个会唱歌的心理老师。”
当音乐课变成“心灵悄悄话时间”。
那天,教室里新来了一个叫小雅的女孩,低着头,把自己缩成紧紧的一团。陈老师没有点名,没有提问,只是拉上窗帘,让德彪西的《月光》如水般流淌。“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现在的你是什么颜色的?”
一笔一画,都是情绪的“密码”。
孩子们用画笔让情绪在纸上流淌。小雅的画纸上,只有短促、用力的深蓝色线条——像极了她说不出的压抑。陈老师轻轻走到她身边,柔声说:“让笔尖跟着呼吸跳舞,吸气——画上去,呼气——轻轻落下。”
那一晚,星星为夜空盖好了被子。
渐渐地,小雅的笔触软了下来。深蓝中混入鹅黄,最后泛起一抹淡粉。
她画下了一片被星星温柔守护的夜空。她第一次举手说:“我画的是……一个被星星盖好被子的夜晚。它很安全。”
她说:“我不是在分析,我是在听见。”
陈老师从不解读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只是轻轻地说,“这一笔看起来很自由”“这幅画好像在讲一个安静的故事”。她只是用音乐和共情,轻轻叩响孩子的心门,说一声:“嘿,我看见你了。”
在她的课堂里,画笔是情绪的翻译器,音乐是心灵的容器。她不做评判的分析师,只做温柔的“调频师”——把纷乱的情绪调向平静,把封闭的心门调向敞开。
老骥问道 躬耕教坛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以岁月为笔,以心血为墨,默默书写着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马忠东老师便是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
已从教32年,有着30年班主任经历的他,始终以昂扬的姿态,诠释着何为“学无止境”,何为“师者匠心”。
每天清晨,总能见到他精神矍铄地锻炼的身影,那不仅是身体的活力,更是心态的年轻。他步履不停,信念不歇,用实际行动打破人们对“老教师”的刻板印象。
最令人动容的,是马老师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
开学前夕,校园尚静谧,他已独自走进教室,一遍遍操作希沃智能屏幕,认真记录每一个功能的使用方法。他说:“时代在变,教学方式也得变。我不能被叫作‘老古董’,得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这份谦逊与进取,令我们钦佩不已。
他经常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学习如何设计互动课件,如何运用线上平台布置作业。他设计的作业不再是传统的抄写与背诵,而是融思考、实践、合作于一体的创新型任务,深受学生欢迎。
在他的课堂上,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趣味的探索。
马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年龄从来不是界限,真正的衰老,是从停止学习开始。他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成为学生和老师心中的灯塔。
她为每一颗心定制“成长配方”
在无锡市二泉中学,班主任马琳棋有一项特殊的“超能力”——她能读懂青春期的情绪天气,并为之“定制”专属活动。她不信大道理能叩开心扉,只相信“体验,是最好的教育;陪伴,是最深的润心”。
【第一杯:“价值澄清”气泡水】
当十四岁的孩子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人生重要的事”,她递上了一杯“价值澄清气泡水”——人生拍卖会。在这场拍卖里,货币是“人生基金”,拍品是“自信”“毅力”“幸福的家庭”。没有说教,只有体验。当孩子们为“毅力”凑出全部“家当”1200万时,他们已自己得出了答案:真正珍贵的东西,值得共同追寻。
【第二杯:“压力消消”柠檬茶】
期中考试后,低气压笼罩教室。她没有选择谈心,而是端出一杯“压力消消柠檬茶”——户外套圈游戏。目标不是奖品,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学会“没关系,再试一次”。当孩子们为同伴欢呼、分享战利品时,焦虑早已被笑声替代。她让他们尝到了:失败的酸涩后,终会回甘。
【第三杯:“初心唤醒”热可可】
中考逼近,疲惫不堪。她默默温了一杯“初心唤醒热可可”——开启三年前的“时光信”。读着当初稚嫩的梦想和父母unconditional的爱,很多孩子边笑边哭。这杯热饮,暖了手,更暖了心,重新点燃了为什么出发的勇气。
她说:“孩子的心,是不同模子的容器,得用不同的方式去装满。”她从不重复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持续观察、精心设计——因为真正的润心,是精准的呼应,而非泛泛的灌输。
她是马琳棋老师。一个不止于管理,更懂得以创意、共情与智慧,为青春“精准调饮”的新时代班主任。
本版编辑:邵志叶 图文供稿: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