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画大家、散文家倪云林为白丹山朱氏第一代所作的诗词,记录着来白丹山安居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后裔的生活图景。在另一篇载于地方志的诗歌里,展现的是白丹山朱氏家族勤劳富庶的场景:
蠡渎之朔,吼岭之阳。
效百凤而东望,彭泽五斗去徜徉。孝友忠信,财雄梓乡。
钓游歌泳兮,洒落无疆。瓜瓞绵绵兮,弗替尝。
几度令威化鹤,题华表而世泽流长。
白丹山位于锡东新城安镇与梅村交界处,山高不足百米,周长约3000米。永乐十五年(1417),永乐帝明成祖朱棣恩赐钦准、无锡县衙出资建造白丹山紫阳宗祠。多少年来,世事变幻,几度沧海桑田,这里一直香烟缭绕,荫泽浩浩,变幻的是世事,不变的是情思,历经多次修葺,紫阳祠堂巍然而立,即便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间,这里也被作为革命根据地,渡济于人,一如文公仁心厚德。及至上世纪60年代,这座烙着深深文化印痕的宅院未能抵挡得住大跃进和大革命的洪流而轰然倒塌了。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也称宗庙,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白丹山紫阳宗祠”是供奉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代表人物,世称朱子的朱熹(1130-1200)的。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维护人际和谐关系的儒学学派,用经义演说哲理,形成兼容佛、道内容的思想体系,将汉儒治经侧重训沽制度,发扬光大为理学,集周敦颐、程灏、程颐之大成。至今,理学一直受到哲学界、汉学界、思想界、教育界和历史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