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锡地区最早的紫阳宗祠
  朱熹葬于福建建阳,立有祠堂,内奉朱熹木刻坐像。他的次子朱聎,据父亲回归故里愿望,回到婺源并立祠,也恭奉着与建阳一模一样的朱熹木雕坐像,岁时致祀。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继而开始灭亡金国的军事行动,即假道南宋合围金国。南宋朝庭既不敢拒绝又觉让人假道有失颜面,在半推半就之间发生冲突,只是宋军毫无战斗力,且奸臣当道,蒙古兵暴风骤雨般袭来,稍有不顺提刀就杀,可怜百姓东逃西躲,不知如何是好。朱熹祖籍婺源也处于战火蹂躏的前夜,朱熹玄孙朱枋,字伯通,逃难前依照祠堂中的朱熹坐像,也刻了个朱熹木像,背着祖宗木像昼宿夜行,一路逃至无锡东乡白丹山南麓,看到这里山明水秀,地广人稀,离大路较远,还比较安全,决计全家留下来,为不忘大宋皇朝,取地名为宋村。从此,子孙繁衍,人口渐多,朱熹木像也恭奉于家中。

  转眼到明初,朱枋玄孙朱钺,扈从永乐皇帝朱棣靖难有功,封平寇值殿帘将军,赐赡军田480亩,白丹山山地120亩。永乐十五年(1417),朱钺奏请永乐大帝,“窃思宗族坟墓,固在婺源,而子孙流寓无锡者,不能建祠以供祀事,则春秋乡祭缺焉,有问有负圣朝孝治天下之意。况显祖羽翼圣经,绍千圣之绝学,汇群儒之大成其道。之在天下犹源泉,之在地泉无往而不流道,无地而不显故。婺源与无锡,在此犹在彼,要皆显祖文公之嫡派无异同也。伏讫圣明,敕赐建祠。”得到永乐帝恩准,敕命无锡县衙建造“白丹山紫阳宗祠”。朱钺在白丹山南麓割田12亩,兴建宗祠,配套开挖洗马池、芙蓉池,将家中朱熹木像迎于祠中。朱氏后裔及四乡八邻之读书俊秀之士,无不拜瞻遗像,而凛然起敬,其为大贤之德容也。嘉靖年间,上海嘉定地区地震,波及无锡,宗祠坍塌,而朱熹坐像毫发未损。时嵩山寺住持正端和尚,亦系朱氏子孙,不忘祖宗恩德,遂捐资在寺旁建小庵,朱熹人像移到庵中供人拜瞻。雍正四年(1726)庵墙倾倒,朱熹坐像再次未受丝毫损坏,裔孙提议族众随力相助,迁像于佛刹后殿。乾隆九年(1744),朱枋第十三世孙绍修,发现像在佛寺,遂筹资重新在白丹山之南建五间门面,三造进深的紫阳宗祠,复迎朱熹坐像进祠祭祀。当时,无锡文豪、雍正年间昆明五华书院院长、乾隆年间苏州府学教授、紫阳书院主持浦起龙为之作记。乾隆金匮县志也记载“古像海内止三处,一在闽之武夷,一在徽之婺源,一为无锡即此像是也。”乾隆十二年(1747),金匮县令郑时庆为宗祠撰抱联云:“禀川岳之精英,聿启文明,振儒宗百千奕世;阐圣贤之蕴旨,继传道学,作师表亿万斯年”。

  后来祠堂几经兴废,最后修缮为民国十三年(1924),全族十支,每支捐银洋百元,门头、墙裙、台阶、甬道皆用花岗岩,巍峨壮观。但木像已失,估计毁于1860-1863年间的太平军之役。

  白丹山紫阳宗祠是无锡地区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朱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惠山古镇恭奉朱熹的紫阳宗祠改建于清康熙年间,恭奉朱乐圃的宗祠建造于清嘉庆四年(1799)。但虽然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终究逃脱不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侵蚀,最终毁于十年文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人文
白丹山紫阳宗祠探源
无锡地区最早的紫阳宗祠
朱熹思想学说及其影响
白丹山紫阳宗祠与无锡农民秋收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