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熹思想学说及其影响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幼年随父迁至建州(今建瓯),受学于崇安(今武夷山市)。晚年徙居建阳考亭,主讲紫阳书院,故后世别号考亭先生、紫阳先生。

  朱熹天性聪颖,好穷根究底。四岁时,父亲朱松用手指头向上指着,告诉朱熹:“上面的这个空间叫天。”朱熹看了看天,问道:“天的上面还有什么?”这个难于回答的问题,朱松感到惊奇,孩子怎么小,应有不同凡向的求知欲,要好好栽培。于是拿出一本“孝经”作启蒙读物,教他认字,朱熹很快就读完了。到八岁重新温习“孝经”,朱熹提笔在书上写道:“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十四岁时,父亲病故,朱熹遵父遗嘱去崇安,先后师从胡宪、刘白水、刘屏山学习经书。十八岁中乡贡,十九岁中进士,朱熹在考卷上写的关于国家大事的文章,主考官说他决非常人可比。当泉州同安县主簿时二十一岁,二十四岁时听说南平李侗得理学真传,竟徒步数百里,翻山越岭去求学,奠定了日后的学术基础。

  朱熹从中进士到卒五十年,朝野闻名,都说他是位清官好官,但“立于朝”只有四十天。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皇帝又爱又怕,爱他清正廉洁,有识有才;怕他指陈时弊,敢于直言,只好放在外地做官,既不予提拔重用又不准辞官归山。在政治上,朱熹主张养精蓄锐,待机而动,反击金国侵略,收复失地。在经济上要求废除苛捐杂税,赈灾济民;朱熹上奏《社仓法》,得到孝宗皇帝“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从此各地州县衙门丰年积谷,歉收平粜,开创了社会保障的先河,实践证明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办法。

  朱熹的为政经验,后人称之为《朱文公政训》,从其从政经历出发,对治国安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为政者要有仁爱之心,要心度大方,要以仁心感化庶民;要注意民事,“平易近民,为政之本”,要以民事为重,军政次之;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为政要令行禁止,号令要明,刑罚也不能弛,要以严为本,以宽济之。为政者的素质要大公无私,不能存有个人杂念,要勤于政务,不能偷懒,对于已了和未了之事,要做记录,以便心中有数,还要定期清理,不拖沓延误。为政者本身须是“晓事底人”,即明白事理,精明能干。要“自高一着”,比部属更有胆略和能力,方不致为属下所左右。还要亲自动手处理实际问题,“熟后自会”,从实际工作中摸索出方法,积累经验。对于部属,要立下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如针对拖拉作风,要限定界限,逾期严究。《政训》反映了朱熹的政治思想,至今对从政者仍有指导意义。

  朱熹一生著书立说不计其数,竭力主张理学治国,他的学术思想不仅仅在元朝、明朝、清朝,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形成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统治的社会意识体系。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朱熹倡办文化教育,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

  朱熹任地方官时,在整顿县学、州学的同时,也新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麓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制定了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等为内容的学规,总结了孔孟以来儒家的礼教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际准则。朱熹亲自编写“小学”和“大学”教材,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和著名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朱熹晚年在武夷山紫阳书院讲学,吸引了全国各地学子,有的缴些束修,有的囊中羞涩,朱熹都一视同仁,经常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诲诱不倦。他自己也穷,就和学生一起吃粗粮,采野菜,桌上粗茶淡饭,堂内弦诵不辍。他一生讲学不休,直到老死。

  朱熹卒后,宁宗帝赐谥“文”,故称朱文公。理宗帝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庙。

  无锡碑刻阵列馆(无锡县学)的“明伦堂”匾额,落款“新安朱熹”,为国内罕见的朱熹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历劫不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人文
白丹山紫阳宗祠探源
无锡地区最早的紫阳宗祠
朱熹思想学说及其影响
白丹山紫阳宗祠与无锡农民秋收暴动